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4

双玉的《礼记·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开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8-31 23:42 编辑

一、任务及考核   
   每天任务是:在第一个阶段,每天对指定内容中不少于5个字完成查字,全文正音并朗读;完成对指定内容的翻译;写出当天的阅读心得。
   在第二阶段,每天回答指定问题。
   考核办法:每天任务有缺漏迟交,视为当天任务未完成;每周有两天没完成任务视为本周没完成;三周没完成任务,扣掉全部保证金和鞭子钱并退出学习小组不在考核,经同意可以重交保证金继续参加。

二、报名信息
  1、我认为学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答: 可能跟《乐记》一样,是老祖宗从天地里总结出来的教化人的经验。
   2、我学习学记的目的是什么?
答:继续经典的学习和自我的改造,也想为我以后的孩子的教育多做点功课。
   3、我准备如何完成这一轮学习?
答:认真完成我的作业,而不当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8-31 23:43 编辑

2025年8月31日 第一周第一天
【原文及注音】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查字】
1. 学:學,甲骨文爻,是“教”的省略,训导孩子作算术的简写,即”的本字,房屋),表示教训孩子练算习字的房舍。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2. 宪:,金文,即“害”的省略,即“割”的本字,割舌酷刑目,眼睛),表示施行抉目极刑,惩戒不法之徒,其中是金文“害”的省略。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时代对违犯国家最高法令者施以抉目剖心的极刑,以震慑万民
3. 謏:𧩮,篆文言,劝说叜,即“叟”的异体字,老年男子),表示老人劝说后生。 謏,小的、微不足道的。
4. 足:”与“”同源,后被转注成两个字。古籍习惯假借“足”代替字形相似的*。正,甲骨文囗,村邑或部落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造字本义:动词,征伐不义,安邦定国
5. 动:动(動),金文被刺瞎眼睛的男奴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辵,行进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重,包袱),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
6.《礼记注疏》: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发虑宪”者,发,谓起发。虑,谓谋虑。宪,谓法式也。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于法式,故云“发虑宪”。○“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闻,声闻也。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翻译】
有人不学而发起谋求安全无忧的策略,从而形成法度,这样的法度能够培养出善良之士——也就能让见识不丰的年轻人听得进这微不足道的唠叨劝诫,但不足以御军动众(统御己军,收服敌军)。

【朗读】
已传微盘。

【阅读心得】
学习是真刀真枪“动众”的一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年9月1日 第一周第二天
【一、原文及注音】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均能识字,无注音)

【二、查字】
1. 贤:“臤”是“賢”的本字。臤,甲骨文臣,官吏又,抓持,把控),表示管理官吏。造字本义:形容词,德才超群,善于管理人才与财政,富国强民


2. 化:化,甲骨文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一个头朝下的“人”,入土、入葬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古籍常“造化”并用,表示创造和改变一切的神奇大自然:“造”表示从无到有作出某物或现象;“化”表示由此到彼作出改变或消灭。中医古籍中也常“消化”并用,表示胃、肠加工食物和吸收食物营养的过程:“”表示胃壁将食物(尤指固体食物)磨碎磨细、变成流质;“”表示肠道将流质食物转变为适应身体的养分能量并加以吸收
3. 俗:,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本义: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是大众化、历史化的“”。
4. 必:“必”是“的本字。,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戈的手柄两侧加两竖指事符号,表示戈柄的护层(参见“介”古人将多层柔韧的竹片缠在一起,作为锻锤、戈、矛等器械的手柄,以良好的韧性避免在使用巨大暴发力时折断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
5. 由:,甲骨文像液滴囗,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从器皿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
6. 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器皿中祭祀的珍品。體,金文身,身子“豊”的简写,盛器中的珍品),比喻分布在身子里的诸多重要器官。造字本义:名词,骨腔和诸多内脏组成的躯干

7. 远:,甲骨文袁,衣物又,抓、持亍,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
8. 《注疏》:〖注〗就,谓躬下之。体,犹亲也。○“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足以动众”者,以恩被于外,故足以动众也。“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于上位。子,谓子爱下民。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三、翻译】
亲身顺从贤良的德行,亲自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持久如一日地以身作则),这就足以撼动更多的人来跟着做,但不足以教化民众产生类似于由生到死的改变。君子如果想要改变民众的野蛮愚蠢,增长识见(形成统一文明的精神内核),心怀仁义,使民众形成良好德行的社会行为,这必定源自“学” !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化,在我们内部的心神结构产生由生到死的改变、产生由死到生的改变,而不止是外部行为上对贤德的跟随模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5-9-2 23:43 编辑

2025年9月2日第一周第三天
【一、原文及注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查字】
1. 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鸟类用尖利的喙敲、剔食。琢,篆文王,玉豖,即“啄”的省略,用利喙剔食),比喻用利器剔刻玉石。造字本义:动词,用尖利金属器具加工雕刻玉石
2. 器: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有的金文误将交错的经脉血管形状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3. 王:甲骨文中“同源,后分化。士”的金文字形与“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繁体甲骨文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斧形的简化成“土”形,淡去了斧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的“玉”与篆文的“王”字形相似,区别在于:“玉”的三横疏密均匀,而“王”的三横上密下疏。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隶化后楷书与篆文字形中的“玉”无异。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手持特大战斧的威猛将帅叫“王”。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叫“帝”;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叫“君”;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叫“皇”。
4. 建:建,甲骨文凵,柱洞三点,代表泥沙才,房柱与横梁,借代房架丮,即“执”的本字,抓持止,即“趾”的本字,脚板),表示众人七手八脚地合力将房柱立于柱洞后,为柱洞填土加固,在房柱上架上横梁,搭起新房的骨架。金文“爪”的变形,抓持午,即“杵”的本字廾,双手持握(土,土墙或地板丮,即“执”的本字,抓持),表示众人参与的筑墙夯地的造屋活动,表示双手持握杵棒夯地
5.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的本字,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
6. 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持)、“又”(抓持)、“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7.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再加“曰”(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8. 《注疏》:〖注〗谓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大学、庠、序之官。○琢,丁角反,治玉曰琢。疏〗○正义曰:此一节论喻学之为美,故先立学之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者,建国,谓建立其国。君民,谓君长其民。内则设师、保,外则设庠、序以教之,故云“教学为先”。
9. 庠序之教:庠序之教是中国古代地方学校实施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最早可追溯至舜时期设立的“下庠”与“上庠” [1]。夏商周三代分别以“校”“序”“庠”为地方学校名称,但核心目标均为“明人伦” [2] [4]。根据《孟子》记载,庠以养老育幼推行仁孝伦理,序通过习射场所衍生礼教功能 [3],其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核心,通过《诗》《书》《礼》《乐》等典籍传递人伦观念。汉代正式建立“乡设庠、聚设序”的基层教化制度,将儒学经典与德育结合 [1],此体系对后世地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三、翻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石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像内脏器官一样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无法接触人走路的大道、无法谈论和传授如何在道上行走的经验。因此,上古手持特大战斧、所向无敌的威猛将帅(舜帝这之类的王者)组织民众筑墙夯地、立柱架梁(建设国家),并建立君上民下的秩序,就会设置庠序等教学制度使民众学习,把教化民众这件事做在百业之前。

【四、朗读】
已上传微盘。

【五、阅读心得】
教、学,像雕琢玉石的刻刀一样雕刻着人。“玉不琢,不成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fxl.com.cn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9-3 17:37 , Processed in 1.103916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