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兰兰

兰兰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21:2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18作业:
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说,针有悬布天下者五,这个五指的是什么?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说的八正是什么,神明是什么?
1、悬布天下者五,这个五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现象。
2、八正:以四时调八风之虚邪,就是八正。
3、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9 22:5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19作业: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阐述的真气与邪气结合于临床症状的各种情形,其总的处置原则是什么?通评虚实第二十八讲述了“虚实”的各种情形及相关针刺处理,你概括起来,虚实的核心实质是什么?

1、总的处理原则:诊察三部九候以明确诊断,再找准邪气所出现的经络,针刺以去邪。
2、虚实的核心实质:正气的足与不足,正气足则邪不得入,正气不足则邪入,虚,邪盛则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0 22:4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0作业: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把太阴和阳明和而论之,是因为两经互为表里,说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的基本内容。阳明脉解第三十讲述的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核心内容是什么?
1、太阴阳明互为表里:太阴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能运输阳明之气。阳明经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能运输太阴之气。它们互相成就,互为表里。
2、阳明脉的病理和症状的核心实质:足阳明经是阳经,阳受外邪侵袭,就发热,所以,燥、妄、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1作业:
根据热论篇第三十一讲述热病,用你自已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热?刺热篇第三十二讲五脏热病的刺法,用你自已的语言说说五脏热病的主要症状。


1、热: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不管是阳经还是阴经,或者阳经阴经同时受寒邪所伤,就会产生热症。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热病完全不同,这是讲的受寒后得热,受热后会得热还是寒呢,黄帝内经上像是没讲。
2、五脏热病的主要症状:
肝热: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不得安卧。肝气逆则头痛。刺足厥阴小阳。

心热: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先头痛,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腰痛不可府仰,腹满泄,两颔痛。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先厥,汗毛竖起,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喘咳,痛走胸膺背,不能长呼吸,头痛,汗出怕冷。
肾热:先腰痛,小腿发酸,口渴多饮,身热。足心发热,不欲言语。颈项痛,头晕。
肝热左颊先赤,心热额红,脾热鼻红,肺热右颊红,肾热颊腮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17: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2作业: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讲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和肾风几种热病的因理症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阴阳交、风厥、劳风和肾风?逆调论第三十四讲述了脏腑经络之气以顺为常,逆而为病的道理,用自己的语言定义一下阴阳失调(逆)、营卫失调(逆)、脏腑经络失调(逆)。

1、阴阳交:邪气入侵后,消耗精气(正气),邪气盛,则发热,精气胜则汗出。精气越来越少,得不到补充,而邪气一直在,变会占居人体经脉,发展到邪多正少,所以是死症。

    风厥:太阳经受风邪后,人体发热。少阴经受其表(太阳经)的影响,随之上逆,热是向上的,这样一阴一阳合起来,形成了风厥。泻足太阳补足少阴。
    劳风:因劳伤风后出现的头项强直,目眩,恶风身寒的一种病症。这种病应该引导太阳经气,疏通肺气的郁闭。咳出脓痰即可。
    肾风:正气不足里,邪气入肾,气短汗出。腹中有热,小便黄。脾胃不和,不得卧,不能饮食。腹水,目肿。水气上迫肺,咳嗽,心气不下,所以妇女月经不来。


2、阴阳失调:阴虚阳盛,发热而烦闷,逢风如炙火。阳虚阴盛,身寒。肝心二阳,肾阴胜,骨痹。
    营卫失调:荣气虚,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四肢举动不便。
    脏腑经络失调:气逆,本应下行的,却上行为逆了,所以阳明经气逆,水气为病,本肾标肺,标本俱病,喘息不得卧。所逆之气侵犯的经络不同脏腑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3作业:
疟论第三十五讲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请你根据本篇论述,说说疟疾的发病机理。刺疟篇第三十六讲述了各种疟疾的针刺治疗,同时具体描述了各种疟疾症状,请你说说针刺治疗疟疾的原则是什么,并说说有哪十二种疟疾?和起来就是:疟疾的病机、常见种类、针刺治疗疟疾的一般原则。


1、疟疾的发病机理:邪气进入人体后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引起阳盛极或阴盛极,而导致人体出现的极寒极热现象。邪气入阳脉则热极,邪气入阴脉则寒极。当邪气和卫气分离时人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2、疟疾的常见种类和针刺治疗的一般原则:
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刺足太阴经。
足少阴之疟:刺足少阴。
足厥阴之疟:刺足厥阴。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刺手少阴。
肝疟:刺足厥阴。
脾疟:刺足太阴。
肾疟: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16:4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4作业
气厥论第三十七讲述了寒热之气厥逆和脏腑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话说说气厥为啥叫气厥?咳论第三十八讲述了各种咳嗽,请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是个什么情况?
1、气厥:跟正常的气的传递方向是反的,从肾(水)脾(土)开始,反了,传给了克已之脏,没了约束,往上窜,就反了。难怪常说水土不服,水土是源头。反一个循环就是死症,活不了了。
2、五脏六腑令人咳: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寒,春肝、夏心、秋肺、季夏脾、冬肾,则会产生不同症状的咳嗽。若及咳不愈,则传主六腑。肝传胆咳、心传小肠咳、肺传大肠咳、脾传胃咳、肾传膀胱咳。六腑久治不愈,则三焦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17:4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5作业:
举痛论第三十九讲述九气之病之望闻问切所得,说说九气指什么?
腹中论第四十讲述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因症治忌和两个方剂,请你说说妊娠和腹中疾患的鉴别要点。
1、九气:怒气逆上、喜气通缓、悲心系急肺叶胀上焦不通则气消、恐上焦不通还于下焦则气下、寒气收、炅气泄、惊心无所定神无所归则气乱、劳气耗、思气结。
2、妊娠与腹中疾患的特点:妊娠:身有病而无邪脉。
腹中疾患: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且脉象异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22:1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6作业: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讲述了正经、奇经、别络等经络病变引起的腰痛病的症状和针刺,涉及到循经取穴、缪刺取穴、针刺出血、月亮盈亏与针刺次数,腰痛兼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症的取穴方法,请你说说正经、奇经和别络病变引起腰痛的一般情况。风论篇第四十二专门论述了风邪致病的特点和多种风病的因机类症治。请你说说什么是风邪,有些什么性质?
1、正经引起的腰痛:足太阳脉,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足少阳脉,如针刺皮肤,不能府仰转腰;足阳明脉,不能转腰回头;足少阴,脊骨内侧牵引痛;足厥阴,腰部如张弓弩弦。
2、奇经引起的腰痛:足太阳分支,肩部疼两眼视物不清,遗尿,或,折断腰的感觉,恐惧。会阴之脉,疼时出汗,汗止口渴饮水,后小便。昌阳之脉,眼昏,胸膺疼,严重的不能前屈,卷乱,不能言语。
3、别络引起的腰疼:足少阴别络,疼如小锤梗塞腰中。横络之脉,不能府仰,后仰怕跌。散脉,发热,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严重的会遗尿。肉里之脉,不能咳。
4、风邪:风气侵入皮肤后,既不能在内部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因而形成风邪。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刚寒,闭刚热。寒则衰饮食,热则消肌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27 21:4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3.27作业:
痹论篇第四十三讲述了各种痹病因机症类治,请你说说本篇之处的痹病有哪几种?
  痿论篇第四十四根据五脏合五体的道理讲述了五种痿病的因机症治,你说说什么是五脏合五体?
1、痹病种类:骨痹(肾)、筋痹(肝)、脉痹(心)、肌痹(脾)、皮痹(肺)、肠痹、胞痹、饮食不节居处失宜为腑痹之本。
2、五脏合五体:肺主皮毛痿躄、心主血脉脉痿、肝主筋膜筋痿、脾主肌肉肉痿、肾主骨髓骨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1 06:46 , Processed in 1.08287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