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吕丽芳 于 2021-7-24 07:07 编辑
一、六节脏象论篇第九:1、查字:
六六之节: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天属阳,是动态。所以用干支纪日,六十天为一段,六段为一年。地属阴,是静态,如何划分呢?那就是依九个方位划成九州。而人活在天地间,上应天,人约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下合地,人分九臟九窍。
天度:用干支配合计数的六十天轮回六次为一年,来确定天道的尺度。
气数:气数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即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内经》明确提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进而用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
天度年:指《内经》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的一种。
其气三:《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所以为和。”“一”是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二”是气分阴阳,“三”是阴阳之气和合动作而化生出千差万别的元气。
所以人的三气,就是天气、地气、人气,万物亦然。
太阳也有阴、阳和太阳的元气和合而成。
大地也有阴、阳和大地的元气和全而成。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人不仅有自己的三气,还禀天之天气和地之三气。所以人就是一个小宇宙。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周日合成一年,地是以九方划九州裁断相合,而算算人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期间了。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是指用干支配合计数的六十天轮回六次为一年,用来确定天道的尺度;九九制会是指用长度为汉尺九寸的黄钟律管标定的乘九的长度测量天道的准度,以应和万物气化的度数。天度,是计算日、月的运行轨迹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轨迹,其环周也有一定的度数,每一昼夜,日行一度,说的就是太阳历法,月行十三度有余,说的是月亮历法或阴历。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亮运行的分度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也就是阴阳合历,延用至今的中国农历。确定了岁首冬至日为天度年的开始,用圭表的日影确定正午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我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呢?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懂得天道的人都知晓,生命存在的根本,在于天地阴阳的变化,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所以说,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州,在人体分为九脏。所以说,有形的脏有四个,分别是:胃、大肠、小肠、膀胱;藏神的脏有五个,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脏藏无形的:神、魂、意、魄、志;合成九脏,以应天地之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的六六之节,大地和人的九九制会,以及它们相互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呢?请您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天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一候,三候十五日称为一气,六气九十日称为一时,四时三百六十日称为一岁,而一岁的四时,则各随五行中的一行来主管当时的气候变化。五运随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的温、热、湿、燥、寒五气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主气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为四时,四时分布六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每一节气中再分三候共七十二气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所加临的主气、客气什么,不知道主气、客气盛衰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体虚实的原因,那就不能做医生。
黄帝说:五种气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种气更迭主宰时令,互有克制,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就是没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况。
黄帝说:太过或不及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都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做克制?
岐伯说:春克长夏,长夏克冬,冬克夏,夏克秋,秋克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克制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运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克情况呢?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主气时令未到而客气的气候先到,称为“太过”,太过就会使客气侵侮其不能克制的主气,这叫相侮,加倍地欺凌其克制的主气叫相乘,这就叫做“气淫”。分不出发生“气淫”的特殊情况,致使邪气内扰于人,医生就不能控制了。主气时令已到而客气的气候未到,称为“不及”,不及则客气所克制的主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客气所生的主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能克制的主气则会更加受到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说的要推求正常气候到来的时间和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就是要根据正常的气候为标准来衡量季节气候到来的早或晚。要谨慎地观察时令气候的变化,预测气候到来的时间。假如实际气候与主气时令的正常气候相反,又不能分辨出五运之气,就会邪病内扰人体,医生就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运之气有没有不按照次序更替的情况呢?
岐伯说:司天的五运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运之气不按规律依次更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
黄帝说:反常气候会使人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呢?
岐伯说:气候变化剧烈就容易导致人生病,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的主气所能制胜,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主气所不能制胜,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当旺主气的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当旺主气的时令,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相合而生成有形的万物,又因为天地之气的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各异,并根据各自差异来确定万物不同的名称。天地之间,五运之气,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少些,哪个多些,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青、赤、黄、白、黑,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酸、苦、甘、辛、咸,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臊、香、焦、腥、腐,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和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和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就能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生命精气神的活力也就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内藏外象(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在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天的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汗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为阳中之少阴,与秋天的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真气的根本,为阴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太阴,与冬天的气相通。肝,是罢极(指罢官,在此意指解除疲劳)之本,为魂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手指、脚趾的指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天的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都为至阴一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中正之官)的升发。
所以说,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大两倍,病在太阳(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大三倍,病在阳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称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大两倍,病在少阴(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大三倍,病在太阴(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称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为亢盛,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和调顺的状态,会很快死去。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五脏 | 根本 | 所居 | 荣华 | 充养 | 阴阳 | 四季 | 心 | 生命 | 神 | 面部 | 血脉 | 太阳 | 夏季 | 肺 | 气 | 魄 | 汗毛 | 皮肤 | 少阴 | 秋天 | 肾 | 真气 | 阴精 | 头发 | 骨 | 太阴 | 冬天 | 肝 | 罢极(解除疲劳) | 魂 | 指甲 | 筋 | 少阳 | 春天 | 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 | 仓廪 | 营气 | 口唇 | 肌肉 | 至阴 | 长夏 |
斗指正东,卦象为震,天干甲乙,地支曰卯,五行属木,时在仲春。当其时也,万物出达,生机勃勃。
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
斗指正西,卦象为兑,天干庚辛,地支曰酉,五行属金,时在仲秋。当其时也,万物丰收,天气肃杀。
斗指正北,卦象为坎,天干壬癸,地支曰子,五行属水,时在仲冬。当其时也,万物闭藏,不相见也。
甲,万物甲生(出生)
乙,万物乙长(生长)
丙,万物丙然(光耀)
丁,万物丁壮(强壮)
戊,万物戊盛(茂盛)
己,万物己曲(弯曲)
庚,万物庚替(更替)
辛,万物辛苦(艰辛)
壬,万物壬重(任重)
癸,万物癸死(死亡)
本章主要讲了五运六气,以及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合了天气、地气、人的元气。人合天地之气则生,逆之则死。
二、五藏生成论篇第十:1、查字:
泣:本文读音sè,通“塞”;凝塞,即凝滞的意思。
缟:gǎo古时一种没有染颜色的白丝织物。
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栝guā楼实: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双边栝楼的干燥种子。又名栝楼仁。 [1] 为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肥厚,外面淡棕黄色。品质规格颗粒洁净,棕色,成熟饱满,仁有油性,无霉,无空泡秕粒,无干瓜蒌瓢、身干。
徇: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殉”的省略,表示随葬。徇,甲金篆字形资料暂缺,隶书  (彳,即“行”,巡行) (旬,即“殉”,随葬),表示斩首巡行。推测造字本义:动词,斩首巡行示众。
蒙:“冡”是“蒙”和“矇”的本字。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冒”的本字,表示将帽子套在头上。冡,甲骨文  (冃,即“冒”,将帽子套在头上) (隹,小鸟),表示用巾帽罩住小鸟。篆文 以“豕”字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隹” ,表示罩住野猪。古人为了驯养刚捕获的鸟兽,特地将它们的眼睛罩住,避免它们因看到到陌生环境而挣扎或逃脱,帮助它们安静下来,以利驯养。篆文异体字 在“冡”字 基础上加“草” 写成“蒙”,表示用草木枝叶遮蔽,使人看不见。造字本义:动词,将动物或人的眼睛罩住,使其失去视野。
招:“召”是“招”的本字。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匕”即“匙”的误写。召,甲骨文  (双手) (匕,酒匙) (酉,酒坛),表示主人手持酒匕为客人打酒。有的甲骨文 用“口” (盛器)代替“酉” ;再加 ,像主宾双方 相对坐在席子 上。简体甲骨文 省去双手和主客对坐的形象 ,并将酒匙“匕” 写成“刀” 。金文 加“夕” (肉食),表示用酒肉招待客人,将甲骨文字形中主宾对坐在席子上的形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当“召”的“招呼”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手” 另造“招”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打酒添食,款待客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説文解字》:招,手呼也。
尤:造字本义:动词,一人独占多份食物,远超平均水平。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所罕见的胡人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2、翻译: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三、五藏别论篇第十一:1、查字:
气口:诊脉的部位。属手太阴肺经。又称脉口,位于两手桡骨头内侧的桡动脉处,因该处太渊穴(脉会太渊)距鱼际仅一寸,故名。《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女子胞:女子胞,又名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为奇桓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它应包括妇女整个内生理器官。
女子胞为奇桓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如此来说,男子的 奇桓之腑也应事六个,有人认为应包括精室,或泛指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等,也有生殖繁衍后代的 作用,也能与肾的精气和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医经精义>>说::"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之司“,即指此而言。
2、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六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被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胃中又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即寸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能充养五脏之气上达于肺。气口脉在太渊穴,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应于气口脉。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先观察其上、下的变化,诊查其脉候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还要辨别其疾病情况,以便确定治疗的方法。
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3、录音已发微盘
4、简明心得:
阴者,象地,藏而不泻,泻则有病;阳者,象天,泻而不藏,藏则有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六腑象天,泻而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