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gzjie

简洁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23: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24 23:30 编辑

第五周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五脏生成篇第十,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二、查字正音
六:造字本义:名词,庐,由四面墙,以及屋顶、地面两面构成的房屋。
九: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
八谿:指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左右共八处
母:指胃气。因胃为水谷之海,是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
三、翻译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合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已经很长期间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高明啊!我就说说吧。六六之节和九九之法,是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迟速的标准;气数,是用来标明万物化生的循环周期的。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日月运行有一定部位,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每昼夜日行周天一度,而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有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余气积累,则产生了闰月。那么怎样计算呢?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里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余闰,这样,天度就可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道:我已听到关于天度的道理了,希望再听听气数是怎样与天度相配合的?
岐伯说:天是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的。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干,叫做一个周甲,六个周甲成为一年,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从古以来,懂得天道的,都认为天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是本于阴阳的。无论地之九州还是人之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因为它们的生长禀受了自然界的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脏,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黄帝说:我已知道了六六与九九相会通的道理,但夫子说积累余气成为闰月,那什么叫做气呢?请夫子启发我的愚昧,解除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所隐秘,而由先师传给我的。
黄帝道:希望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五天叫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叫一时,四时叫一年。治病就应顺从其当旺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如圆环一样没有开端,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如此。所以说:不知道一年中当王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当医生。
黄帝道:五运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像圆环一样没有开端,那么它的太过和不及如何呢?岐伯说:五行运气,更迭主时,各有其所胜,所以实虚的变化,这是正常的事情。
黄帝问:平气是怎样的?
岐伯说: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
黄帝道: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经书里有记载。
黄帝问:什么叫做所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是五行之气以时相胜的情况,而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五行之气来命名的。
黄帝说:怎样可以知道它们的所胜呢?
岐伯说:推求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如果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脏气先到,就称为太过。太过就侵犯原来自己所不胜的气,而凌侮它所能胜的气,这叫“气淫”。如果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脏气不到,就称为不及。不及则已所胜之气因无制约就要妄行,所生之气也因无所养而要受病,所不胜之气也来相迫,这叫“气迫”。所谓求其至,就在脏气来到的时候,谨慎地观察与其相应的时令,看脏气是否与时令相合。假如脏气与时令不合,并且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分辨,那就表明内里邪僻之气已经生成,这样,就连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黄帝问道:五行气运有不相承袭的情况吗?
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不能没有规律。气运失其承袭,就是反常,反常就要变而为害。
黄帝道:反常变而为害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会使人发生疾病,如属所胜,患病就轻;如属所不胜,患病就重。假若这个时候再感受了邪气,就会死亡。也就是说,五行气运的反常,在不当克我的时候,病比较轻,而在正值克我的时候,病就重了。
黄帝道:说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可以听听吗?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测量,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就说说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是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做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华五味而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人迎脉搏大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格阳于外。寸口脉搏大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比常人大四倍,便为关格,关格之脉为阴阳亢极而不和,病人不再能汲取天之清气和地之水谷气了,必定死亡。

五脏生成篇第十

心脏的外合是血脉,它的外荣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制约心脏的是肾。肺脏的外合是皮,它的外荣表现于毛,制约肺脏的是心。肝脏的外合是筋,它的外荣表现于爪甲,制约肝脏的是肺。脾脏的外合是肉,它的外荣表现于唇,制约脾脏的是肝。肾脏的外合是骨,它的外荣表现于发,制约肾脏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是饮食五味的偏嗜造成的伤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脏外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颜色像死草一样,是死征;表现出黄色,像枳实一样,是死征;表现了黑色,像黑煤一样,是死征;表现出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是死征;表现出白色,像枯骨一样,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证的情况。
脸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是生色;红得像鸡冠,是生色;黄得像蟹腹,是生色;白得像猪油,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是生色。这是体现还有生气的五种色泽。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硃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楼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
五色、五味与五脏是相合的。白色合于肺脏和辛味,赤色合于心脏和苦味,青色合于肝脏和酸味,黄色合于脾脏和甜味,黑色合于肾脏和咸味。另外,白色合于皮,赤色合于脉,青色合于筋,黄色合于肉,黑色合于骨。
人身的经脉,都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都上注于脑;所有的筋,都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都注于心;所有的气,都注于肺。气血经脉向四肢八谿灌注就像潮水周而复始。
人在躺卧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血是营养四肢百骸的。所以目得了血就能看东西;足得了血就能行走;手掌得了血就能握物;手指得了血就能拿物。刚睡起走到屋外,被风吹着,如果血凝结在肤表,就要发生痹证;如果凝涩在经脉里,就会血行迟滞;如果凝涩在足部上,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流回到孔窍,所以发生痹厥等病。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那十二关还不在其内。这些都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去除。
在开始诊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要想知道某病从哪脏发生,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所说的五决,就是五脏之脉。
所以巅顶头痛,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阳、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胁胠间像撑拄一样,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可以用手指分别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比类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够参合色、脉,就万无一失。如果脸上现出赤色,脉象躁数而又坚实,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致病的原因,是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脸上出现白色,同时脉象躁数而又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且虚惊,这种病叫肺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脸上出现青色,同时脉象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在心下,撑拄两胠,这种病叫肝痹,它致病的原因,是感受了寒湿,所以病理和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脸上出现黄色,同时脉象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被风侵袭。如果脸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脉坚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肾痹,它致病的原因,是由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都不是死的征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都是死的征象。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行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证如何。
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23: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心得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主要讨论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讨论脏象,阐述脏腑功能与四时的关系。

五脏生成篇第十:主要从五脏与五体、五味、五色、五脉的关系上,阐述了诊色脉以察五脏的问题,以及色脉诊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论述了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点,因而发生的疾病各异,在治疗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2: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一、正音及原文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7-31 23:38 编辑

第六周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查字、翻译和心得
二、查字正音
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因鱼性属火,多食使人热积于中,而痈发于外。
祝由——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散下——针刺入皮肤后,向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刺之,不如直下所刺之深。
三、翻译
1.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道:医生治病,一样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说: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季,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棉,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所以灸焫疗法,来自北方。
南方地区,气候像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种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食物的种类很多,人们不感觉烦劳,多生发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疗法,来自中央地区。
高明的医生综合各种疗法,针对病情,采取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2.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病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
黄帝问:是什么?
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黄帝说:说得好。
3.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
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秆做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杆则很坚硬。
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稻谷得天地和气,生长在高低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
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
黄帝说:什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从体表发生,而是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消耗于外,形体浮肿,原来的衣服不能穿了,四肢肿急,影响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要平复水气。根据病情衡量轻重,去淤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空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黄帝说:讲得很好。
4.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度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请让我说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决定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血神机的运转。人体的气血神机,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不运转了,就会失去生机。这个道理虽然浅近,却关乎微妙的神机,应该刻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脏论》合参。
面容颜色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察看它的深浅和顺逆的要领。色见浅的,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十痊愈。色见深的,病重,必须服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如神色天晦,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百天就会死。此外,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面色的变化表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观察其要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尝。
脉象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或为寒热之气相交为病。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脉见虚弱,而又有泄泻,为阴血损伤。脉见孤绝,为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为顺,预后较好。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经之寸口脉来研究。如出现为主令的四时、五行所克制的脉象,为逆,预后不良;如出现克制主令的四时五行的脉象,为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则循环无端,终而复始,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的全部要点。
5.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诊病的要领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方盛,地气正在发育而万物华茂而欲结实,这时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升高,这时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这时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结冰,地气开始闭藏,这时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增厚,地气闭密,这时人气在肾。
所以春天刺经脉分散的腧穴,刺及分肉腠理,出血而止,病重的针刺后,其气传布才能痊愈,较轻的,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夏天刺孙络的腧穴,出血而止,邪气除去,用手指按闭针孔,痛病必消除。秋天刺皮肤,针刺时顺着肌肉之分理,不论上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病人神色,转变为止。冬天深刺腧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的,直刺深入;较轻的,可上下左右分散而刺。
春夏秋冬,各有适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来确定针刺部位。
如果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就会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不能治愈,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发为筋挛,因误刺而邪气环周于肺,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使人时惊惕,且悲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深入内脏,使人胀满,病不能愈,而且使人多言多语。
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筋力倦怠。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心中不欲言,惕惕然好像有人来抓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虚,时常发怒。
秋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惕然不宁,想要做事,一会儿又忘了。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嗜睡,而且多梦。秋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时时发冷。
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欲睡又不能安眠,即便得眠,又梦境纷纭。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脉气上逆,邪气闭阻于脉,发为诸痹。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黄帝说:希望听听十二经气绝的临终表现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临终表现是,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败绝的表现。

、心得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本篇论述了居住在东、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点,因而发生的疾病各异,在治疗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所以很多病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医生在问诊时都会问病人来自于何地,常住在哪里,饮食习惯等。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移精变气,即运用某种疗法,转变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上古之人基本能够合于养生之道,轻微的患病也可用移精变气的祝由术治愈。对时人背离养生之道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中医学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启示给我们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移精变气”,所强调的是精神意识对于生理机能的重要影响,心对身的调控作用,其养生意义已经为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实践所证明。没想到心理治疗古人早就有了,祖先早就明白人的精神对身体的影响,《黄帝内经》真的可以节选一些放在教材上让学生也学习,定会受益匪浅。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汤液醪醴,都是由五谷制成的酒类,其中清稀淡薄的叫做汤液,有浊味厚的叫做醪醴。醪糟也是其中之一,老家人爱吃醪糟还挺好,补肾气。北方人不爱吃这个,还是地域的原因。“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祛除。病不好是有多种原因的,彼此配合信任,非常重要。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本篇内容主要包括:诊断首先要辨别正常和反常情况,再进一步分别轻重浅深,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其次,根据病色出现的部位,以及脉与四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来说明“揆度奇恒”的运用,使人在临床上有所遵循。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如果病色颠倒,就是重阳、重阴,重阳、重阴主死。如果出现阴阳相反,应衡量病情,采用适当治法,使阴阳恢复平和,这就在于比较正常与异常,揣度疾病的浅深。真正的好中医要能揣度疾病的浅深,辩证施治。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一是阐明诊察要道与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针刺方法的关系。二是具体论述十二经脉终绝的临终表现。篇中还指出针刺胸腹部位,要注意避开五脏,并指出了避开五脏的方法和误伤五脏的死期。说明只有了解内在脏器的部位以及正确掌握针刺的手法,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想起上次生病需要针刺腹部,我就有些担心,不太放心让有些年轻医生扎针,怕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1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一、正音及原文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7 20: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二、查字正音
仓廪——指脾胃。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指储藏米谷的仓库。中医认为脾胃有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清微的功能,故称脾胃为“仓廪”。
色合五行——人的气色,青合木,黄合土,赤合火,白合金,黑合水。

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与天阳之气结合于膻中而成。宗气源于胃气,“胃之大络”所主即“宗气”,所谓的“宗”是原动力的意思。

三、翻译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如何?
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病人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硃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的作用是藏精守内的。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内室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阻滞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好半天才说下句话,这表明正气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是精神错乱。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失禁,我这肾虚不能固摄造成的;如果小便失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造成的。总之,如果五脏能够内守,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五脏失守,病人就会死亡。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说:脉气有时会与四时之气相反,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这是邪气胜了精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这是由于血气先已消损。按照时令来讲,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了精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血气消损而邪气猖獗。这种阴阳气血不相顺从、邪正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世间万物之外,四方上下六合之内。天地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如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像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所以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端,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要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于是知道阴气盛则梦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上飞,下部盛则梦下堕,如过饱的时候,则梦送物于人,如过饥的时候,则梦欲取物。肝气盛,则梦发怒,肺气盛,则梦哭泣。如腹中短虫多,则梦见众人集聚;长虫多,则梦见打架损伤。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虚心静气是宝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然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的,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则属刚脉渐转柔和,当营卫之气循环一周的时间,病自痊愈。肺脉搏坚而长的,当病唾血;其脉软而散的,当病盗汗,汗出如漏,不能再用发散法治疗了。肝脉搏坚而长,面部不见青色的,当为跌坠受伤或搏击致伤等病,因而淤血积聚胁下,使人喘逆;其脉软而散,而面色鲜泽的,当病溢饮,溢饮病是由于口渴时暴饮多饮,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致。胃脉搏坚而长,面色红赤,当病髀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面色发黄的,当病少气;其脉软而散,面无光泽的,当病足胫浮肿,像水肿之状。肾脉搏坚而长,面黄而赤的,当病腰痛如折;其脉软而散,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问: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怎样?
岐伯说:病名叫做心疝,少腹部位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为什么这么说?
岐伯说:心为阳脏,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当有形征出现。
黄帝说: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
歧伯说:如果胃脉盛实,其病为脘腹胀满;胃脉虚弱,其病为泄泻。

黄帝问:疾病的成因及其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为风邪,则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则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则变为癫疾;因于久风入中,则变为飧泄;因于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则变为疠风。疾病变化多端,难以说完。

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都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寒气聚集,风邪侵袭而变成的。
黄帝说:怎么治疗?
岐伯说:这是四时邪气所致之疾病,用五行相胜法治疗,可以痊愈。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到脉色,怎样辨别是久病还是新病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辨别出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脉不失常而面色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失常的,是久病;如脉与色都不失常的,是新病。如肝脉与肾脉并至,皮色见苍赤色,这是因为暴病跌打损伤,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如同因于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症状,这是淤血肿胀。

尺部脉两旁以候察季胁。尺外以候察肾,尺内以候察腹。关部脉,左外以候察肝,内以候察膈,右外以候察胃,内以候察脾。寸部脉,右外以候察肺,内以候察胸中,左外以候察心,内以候察膻中。前以候察前,后以候察后。上竟上,以候察胸喉之疾病;下竟下,以候察少腹、腰、股、膝、胫、足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病。脉象来急疾而去徐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逆和癫仆等病。脉象来徐缓而去疾急的,是上部虚而下部实,见于疠风病。中了恶风,是阳气先受病。有脉象都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病。如脉见沉细数散的,是寒热病。脉浮百散的,是眩仆病。
各种浮脉而不躁急的,病在表阳,可有发热;如浮而躁,则病在手三阳经。各种细脉而沉的,病在里阴,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病在足三阴经。数脉而有间歇的,其病在阳脉,可见泄泻及大便脓血。诊察各种有病之脉,见涩象的,是阳气有余;滑象的,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则身发热而无汗;阴气有余,则身多汗而发冷;阴气阳气都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推脉向外,而脉气内而不外的,是心腹有积聚在内。推脉向内,而脉气外而不内,是身体有热。如推而向上,而脉上而不下的,是腰足之间寒冷;如推而下之,而脉下而不上的,是头项疼痛。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有痹病。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岐伯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必死。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则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金气伤木);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真精)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没有节律,快而躁动,这是病在膻中的症候;脉象阻滞而不顺畅,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

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病易痊愈;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懈惰,喜卧。尺肤热而脉象盛大,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风石象。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正常的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英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四、心得
脉要精微论篇:专门讲诊断方法,望、闻、问、切,以及如何望闻问切。望闻问切的重点内容,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平人气象论篇:平人是气血平和的人,是健康人,以健康人做参照,和病人做对比分析,得出脉象与疾病得关系,详细,具体,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是极易误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2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一、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21: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8-14 22:23 编辑

第八周: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二、查字正音
蛊____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
身不去____体弱不能行动。去,行。
乍疏乍数____脉律不齐,气脉败乱之兆。数,密。
缪刺____针刺中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
三、翻译
1.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
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具有万物生长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做弦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强,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内。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黄帝说:说得好。
帝曰:夏天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犹如钩的形象,所以叫做钩脉。与此相反,是病脉。
黄帝说: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盛去时也盛,这叫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而充盛,这叫不及,主病在内。
黄帝说:夏脉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发热、骨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失气。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秋天的脉象如浮,那么怎样才算浮呢?
岐伯答说:秋脉是肺脉,属西方的金,具有万物收成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轻虚而且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回答说:其脉气来时浮软而中央坚实,两旁虚空,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时浮软而微,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秋脉太过和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在上部会发生气逆出血,在下的胸部则可以听到喘息的声音。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冬天的脉象如营,那么怎样才算营呢?
岐伯说:冬脉是肾脉,属北方的水,具有万物闭藏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濡润,所以叫做营脉。与此相反,就是病脉。
黄帝问:什么是与此相反呢?
岐伯说:其脉气来时如弹石击手,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象浮软,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说: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什么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腹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变色。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问:四时的顺序,是导致脉气逆顺变化的根源,但是脾脉主哪个时令呢?
岐伯说:脾属土,是个独尊之脏,它的作用是用来滋润四旁其他的脏腑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正常与否,可以看出来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看不出来,但病脉是可以看出来的。
黄帝问:那么脾的病脉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其脉来时,如水流动,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食,这叫不及,主病在里。
黄帝问:您说脾是孤脏,位居中央属土,滋润四旁之脏,那么它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发生什么病变呢?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会使人九窍不通,身重而不自如。
黄帝惊异地站了起来,跪拜后说:好!我已懂得了诊脉的根本要领和天下的至理。考察五色和四时脉象的变化,诊察脉的正常与异常,它的精要,归结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不回,倘若回而不运转,就失去了生机。这是最重要的真理,是非常切近微妙的,把它纪录在玉版上,藏在脏腑里,每天早上诵读,就把它叫做《玉机》吧。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留止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所说的就是病气逆行的情况。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病气留止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留止于肝,传到肾就死了。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至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归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亡的大体时间。
黄帝说:五脏是相通的,病气的转移,都有它的次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各自所克之脏。若不及时治疗,那么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必死。这是指顺所克次序的传变。所以说:能够辨别外证,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侵入了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立起来,皮肤闭塞,内里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有的会出现麻痹、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热敷、火、灸或针刺等方法治愈。如果耽误了,病气就会传行并留止于肺部,这就是肺痹,发为咳嗽上气。如果还不治疗,就会从肺传到肝,这叫肝痹,也叫肝厥,会发生胁痛、不欲食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如果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肝传到脾,这时的病叫脾风,会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和汤浴等方法治疗。如再不及时治疗,病气从脾传到肾,这时的病叫疝瘕,会出现小腹蓄热作痛、小便白浊等症状,又叫做盅病,这时,可用按摩、药物等方法治疗。如继续耽误下去,病气从肾传到心,就会出现筋脉相引拘挛的症状,叫做瘛病,这时,可用艾灸、药物来治疗。如仍治不好,十天以后,就会死亡。倘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反传到肺脏,又发寒热,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递的次序。
但假如是猝然发病,就不必根据这个传变的次序治疗;而有的传变也不一定完全依着这个次序。忧、恐、悲、喜、怒这五种情志就会使病气不按着这个次第传变,而突然发病。如过喜伤心,克它的肾气就因而乘之;过怒伤肝,克它的肺气就因而乘之;过思伤脾,克它的肝气就因而乘之;过恐伤肾,克它的脾气就因而乘之;过犹伤肺,克它的心气就因而乘之。这就是疾病不依次序传变的规律。所以病虽有五变,但能够发为五五二十五变,这和正常的传化是相反的。传,是“乘”的别名。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喘气时身体振动,死期在六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死期在一个月内,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喘息困难,胸中疼痛,上引肩项,周身发热,脱肉破,真脏脉现,死期在十日之内。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死期在一年内,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软弱无力,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周身俱热,破;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气尚未全脱,到了它所不胜之时,就会死亡。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如果其脉绝而不至,或一吸五六至,形肉不脱,就是不见真脏脉,也要死亡。
肝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内外劲急如同循着刀刃震震作响,好像新张开的弓弦,面色显著青白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心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坚而搏指,像循摩意苡仁那样小而坚实,面色显著赤黑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肺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洪大而又非常虚弱,像毛羽触人皮肤,面色显著白赤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既坚而沉,像用指弹石那样硬得很,面色显著黑黄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脾脏的真脏脉来的时候,软弱并且忽数忽散,面色显著黄青而不润泽,毫毛也枯损不堪,是要死亡的。总而言之,凡是见了真脏脉,都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见了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脏之气,都依赖胃腑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的寸口,必须借助于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寸口。所以五脏才能各自在一定的时候,以不同的脉象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如果邪气盛了,精气必然衰败,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同脏气一起到达手太阴,那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独见就是病气胜了脏气,那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说得好。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是更加沉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逆。五脏脉气未能随四时变化显现于外,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叫做逆四时。
病暴热而脉象反见平静,发生泄利而脉象反倒洪大,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病在里而脉象反倒不坚实,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情况,不易治愈。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死生,希望听听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凡有五实的死,凡有五虚的也得死。
黄帝问:那什么叫五实五虚呢?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做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做五虚。
黄帝说:就是得了不实五虚之证,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说:我听了九候的道理,内容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希望再听些主要的道理,以传给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我发誓接受所学,不敢随便泄漏,使它合于天道,有始有终,上应日月星辰节气之数,下合四时五行之变。就五行来说有盛有衰,就四时来说冬阴夏阳,那么人怎样才能够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听听具体的方法。
岐伯说:问得好!这是天地间的至理啊!
黄帝说:希望听听这天地间的至理,从而使它合于人的形体,通利血气,并决定死生。怎样才能做到呢?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是从一开始,至九终止,一为阳,代表天,二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所以用三代表人。而天地人又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与九野之数对应。所以人有三部脉,每部各有三候,根据它去决定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三部?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每部又各有三候,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人指导,才能得到真传。下部的天可以用来诊察肝脏之气,下部的地可以用来诊察肾脏之气,下部的人可以用来诊察脾胃之气。
黄帝问:那么中部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中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肺脏之气,中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胸中之气,中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心脏之气。
黄帝问:上部的情况又怎样呢?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部。上部之天可以用来诊察头角之气,上部之地可以用来诊察口齿之气,上部之人可以用来诊察耳目之气。总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有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肝、肺、心、脾、肾五神脏,胃、大肠、膀胱四形脏,合为九脏。如果五脏败坏,气色必见晦暗,而气色晦暗必然要死亡。
黄帝问: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一定得先估量病人形体的肥瘦程度,来调和其气的虚实。气实就泻其有余,气虚就补其不足。首先要想法去掉血脉里的淤滞,然后再调和气的虚实,不管治什么病,达以五脏的平和是最终目的。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呢?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不连续,主危。形体瘦,脉反大,胸中多气胀满,也主死。形体和脉息相称的主生,脉象错杂不调的主病。三部九候都失其常度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一上一下像舂杵一样,大数而鼓,说明病情很严重。上下左右之脉失去了协调,以至于不可计其至数的,是死候。中部的脉,虽然独自调和,而上部下部众脏之脉已失其常的,也是死候,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也是死候。眶内陷的,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也会死亡。
黄帝问: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说: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数,或独寒,或独陷下的,都会发病。用左手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触按,用右手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感脉中振动,其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振动剧烈,快速而浑乱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迟缓,为病态;若振动不能达到五寸,即使用力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候。所以身体消瘦至极,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也是死征。如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九候之脉,应相互应和,上下如一,不应参差不齐。如九候之中有一候落后,就是病态;二候落后,则病重;三候落后,则病必危险。所谓落后,就是九候之间,脉动的节律不一致。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就可以预知死生的时间。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脏脉象,到胜己的时间,就会死。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两目上视。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好比冬令,这种病死在阴气极盛之夜半。脉象盛大躁动急数的,为阳,好比夏令,这种病死在阳气旺盛之日中。寒热往来之病,死在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在日中阳极之时。患风病,死在傍晚阳衰之时。患水病,死在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觖密,忽迟忽疾,死在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九候虽尚协调,还是死证。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候还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证。所说的不死,是指新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然出现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质不同,所以说不是死证。若七诊之脉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是死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开始发的病情和现在的症状,然后分别切循其脉,观察其经络的浮沉,根据上下逆顺来诊脉。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有病;脉不往来的,是死证。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也是死证。
黄帝问:那些可治的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出血;血病而身体疼痛的,则治荣盛石化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缪剌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应斟酌刺之。上实下虚,当切循其脉,而寻找其脉络郁结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固定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领,不可不认真研究。


四、心得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本篇论五脏脉与四时的关系、脉有胃气的状态、五脏疾病的传变、五脏的虚实,以及一些其他诊察方法等。其中尤以诊脉为重点;而脉息的变化,又以胃气为最要紧,“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无胃气之脉叫真脏脉,真脏脉见,是死证。古人不借助仪器设备,以望闻问切来诊病,切脉的精微细致,只有心极静才能感知。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主要讨论三部九侯的诊脉方法,三步指诊脉的部位即头、手、足上中下三部;九候是指每一部位中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从三部九候的脉象分析,辨别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祛除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21: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一、抄写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1 21: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1-8-21 21:57 编辑

第九周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二、查字正音
淫气:气有余而为害
法四时五行而治:根据四时五行生克的规律,而制定治疗原则。
三、翻译
1.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人的居住环境、劳逸和性情的勇怯强弱不同,其经脉血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大凡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夜晚远行,则恐惧之气出于肾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肺脏。或因堕坠而惊恐,则逆气出于肝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脾脏。或者由于惊恐,则逆气出于肺脏,气逆妄行,就要伤害心脏。或因渡水跌仆,则逆气出于肾与骨,在这种情况下,勇敢的人,气血畅行,病就自愈,怯懦的人,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了。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观察人的勇敢与怯懦,骨肉和皮肤,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胃劳气越而汗出于肾;走得快并且害怕,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肢体摇动劳累过度的时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于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太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阳有余的缘故,治疗表里都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俱趋于阳明,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足太阴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偏盛,就要发生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脉,猝然而大,当取足少阳本经的临泣穴。少阳经脉的偏盛,就是少阳的太过。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该细心省察真脏脉,若非真脏外泄,是五脏脉气减少,胃气不能平和,这是太阴太过的缘故,应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用补阳泻阴法。二阴经脉的偏盛,是为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部,心、肺、肝、脾四脉都受到影响,其病根源于肾脏,应该治其经络,泻足太阳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一阴经脉的偏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真气虚弱,心中酸疼不适,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大汗出,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并针刺厥阴的太冲穴。
黄帝问:太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太阳经脉像三阳经脉那样极盛,同时它还轻浮。
黄帝问:少阳经脉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少阳经脉与一阳经脉一样,脉象是滑而不实的。
黄帝问:阳阴经脉之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大而且浮。太阴经脉搏动,其脉象沉伏而实鼓指;二阴经脉搏动,是肾脉沉而不浮的现象。
2.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结合人的形体,取法四时五行的规律而进行治疗,怎样是从?怎样是逆?逆从得失的意义,希望听听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与时令气候配合,有衰旺的变化,由此而判断病人的生死,分析医事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缓解和加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说:肝主春木之气,春天是足厥阴和足少阳主治的时间,肝胆旺日为甲乙;肝苦拘急,急宜食甜味药以缓和。心主夏火之气,夏天为手少阴和手太阳主治的时间,心与小肠旺日为丙丁;心苦弛缓,急宜用酸味药以收敛。脾主长夏土气,长夏为足太阴和足阳明主治的时间,脾与胃旺日为戊己;脾苦湿,急宜用苦味药以燥湿。肺主秋金之气,秋天为手太阴和手阳明主治的时间,肺与大肠旺日为庚辛;肺苦于气上逆,急宜用苦泄之药以宣泄其气。肾主冬水之气,冬天为足少阴和足太阳主治的时间,肾与膀胱旺日为壬癸;肾苦干燥,急宜用辛润之药以润燥。这样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畅五脏之气。
病在肝脏,在夏天痊愈;若至夏天不愈,到秋天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天不死,到冬天病情相对稳定;到明年春天才能好转,禁止吹风。肝病患者,痊愈当下丙丁日;丙丁日不好,到庚辛日就要加重;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稳定,到甲乙日才能好转。肝病患者,每天清晨神志比较清爽,傍晚时分,病情比较重,半夜时便安静了。肝喜条达疏散,宜急用辛味药来发散,以辛味补之,酸味泻之。
病在心脏,在长夏痊愈;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要加重;如冬季不死,到明年春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夏天才能好转;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不能穿得太暖。心病患者,病愈当在戊己日;戊己日不好,到壬癸日就要加重;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稳定,到丙丁日才能好转。心病患者,每天中午神智比较清爽,到半夜时病情加重,到了天亮时又安静了。心脏病需要软,宜急用咸味药来软减,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脏,在秋天痊愈;若至秋天不愈,到了春天病情就要加重;如春季不死,至夏季病情相对稳定,到了长夏才能好转;应禁食温热性食物及吃得过饱,禁居湿地、禁穿湿衣。脾病患者,其病愈在庚辛日;庚辛日不好,到甲乙日就要加重;甲乙日不死,至丙丁日病情就相对稳定,到了戊己日才能好转。脾病患者,每天午后神志比较清爽,到了日出时,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便安静了。脾病缓和,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味补之。
病在肺脏,在冬天痊愈;若至冬天不愈,到了夏天病情就要加重;如夏天不死,到长夏时病情会相对稳定,到了秋天才能好转;禁止寒凉饮食及衣服穿得太少。肺病患者,其病愈在壬癸日;壬癸日不好,到丙丁日就要加重;如果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庚辛日才能好转。肺病患者,在每天傍晚时神志比较清爽,到了中午时,病情会加重,午后便安静了。肺脏病需要收敛,宜急食酸味药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病在肾脏,在春天痊愈;若至春天不愈,到了长夏病情就要加重;若长夏不死,至秋天病情相对稳定,到了冬季才能好转;禁食过热的食物和穿烘烤过的衣服。肾病患者,其病愈当在甲乙日;甲乙日不好,在戊己日就要加重;戊己日不死,至庚辛日就会相对稳定,到了壬癸日才能好转。肾病患者,在半夜时神志比较清爽,当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精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需要坚,宜急食苦味药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大凡邪气侵袭于人身,都是以强凌弱,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于生己之时而持,自得当旺之时而起。但必须先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以及预决死生的日期。
肝病可见,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易怒;如果肝虚,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恐惧,好像有人来抓他。治疗取刺厥阴和少阳两经穴位。肝气上逆,则有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在其经肉盛处放血。
心病可见,胸中疼痛,胁部支满,胁下疼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肉侧疼痛;如果心虚,则见胸腹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两经穴位,并在舌下廉泉穴刺出血。如果疾病有变化,则刺阴郄穴出血。
脾病可见,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痿软,足不能举步,或筋脉牵掣,脚下疼痛;如脾虚,则见腹满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治疗取刺太阴、阳明、少阴经穴,刺出其血。
肺病可见,咳喘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尻、大腿内侧、膝、髋、小腿肚、小腿下半部、脚等处都疼痛;如果肺虚,可见短气,呼吸不连续,耳聋,咽喉干燥。治疗取刺太阴、足太阳经脉的外侧,厥阴经脉的内侧,刺出其血。
肾病可见,腹大胫肿,喘咳,身体沉重,盗汗出,恶风;如果肾虚,可见胸中疼痛,大腹、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取刺少阴和太阳经穴,刺出其血。
肝脏主青色,肝病宜食甜味,粳米、牛肉、大枣、葵菜都是甜味。心脏主赤色,心病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都是酸味。肺脏主白色,肺病宜食苦味,麦、羊肉、杏、薤都是苦味。脾脏主黄色,脾病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子、藿都是咸味。肾脏主黑色,肾病主黑色,肾病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大葱都是辛味。所有食物,辛能发散,酸能收敛,甘能缓急,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凡药物用来攻邪,五谷用来营养,五果作为辅助,五畜用来补益,五菜用来充养,气味配合调和而服食,用来补益精气。这五类东西,各有辛、酸、甘、苦、咸的味道,对某一脏之气各有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作用,配合四时五脏,治病要根据五味所宜。
四、心得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主要讨论六经病脉象、症状、治法及饮食的生化过程。说明环境、情绪的变化和生活的劳逸都对脉象有影响。医生必须结合观察患者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阐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叙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本篇指出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及发病时的变化、治疗、预后、宜忌等均与四时五行有着密切关系。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1 08:29 , Processed in 1.10026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