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p燕子 于 2025-7-4 20:55 编辑
第二十周(6月28日-7月5日)任务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战车第五十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圮:pǐ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㔾”的变形,表示跪坐的人,借代俘虏。圮,篆文(土,填埋)(己,即“㔾”的变形,跪坐的人,借代俘虏),表示将人活埋。篆文字形中的“己”,疑是对甲骨文“㔾”的误写(参见“配”的甲骨文字形、篆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远古部落战争中极端化的打击或报复,将敌城捣毁,将敌俘活埋。人为破坏造成建筑物坍塌崩裂。
埴:zhí,该字本义为细腻黄粘土。
阪:“岅”是“阪”的异体字。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板”的省略,表示扁平的木块。阪,金文(阜,山地、山坡)(反,即“板”的省略,扁平的木块),表示像板块一样平缓的山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像板块一样平缓、开阔的山坡。
贵:貴,甲骨文(双手,抓、捧)(土,故土),表示手捧着故土。繁体甲骨文增加“宁”(即“贮”,储宝匣子),表示离乡或流亡者,将象征故乡的泥土装进宝匣随身远行,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即“贮”,储宝匣子)写成不知所云的“人”形,并用“貝”(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者心中神圣而不可替代的“价值”。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
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战车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步兵在作战时贵在懂得如何随机应变,车兵在作战时贵在懂得如何利用地形,骑兵在作战时贵在懂得如何抄小路、走捷径,步兵、车兵、骑兵都是军人,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同的。战车作战的地形情况是:必死之地有十种,败敌取胜的情况有八种。”
武王问道:“十种必死地形,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可以前往却无法返还的,这是战车的死地;越过险要受阻的地段,追击敌人,长途行军,以致人员困乏,精疲力竭的,这是战车的竭地;前面道路平坦,后面道路险峻的,这是战车的困地;陷入险要受阻的地形却又难以走脱的,这是战车的绝地;道路塌毁、积水甚多,泥泞不堪的,这是战车的劳地;左边地势险峻,右边地势平担,需要登山爬坡的,这是战车的逆地;茂盛的野草覆盖了辽阔的区域,还有深水要渡过,这是战车的否定之地;战车数量少,地势平坦,抵挡不了敌人步兵攻击的,这是战车的败地;后面有沟渠,左面有深水,右面有高坡,这是战车的坏地;大雨日夜下着,多日不停,道路毁坏,向前走不了,向后退不得的,这是战车的陷地。以上十种地形是战车的必死之地。愚蠢的将领不懂得这些,这是他们战败被擒的原因所在;智慧的将领懂得这些,这是他们能够避开必死之地的原因所在。”
武王问道:“八种败敌取胜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敌人前后的队列还没有整好,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旌旗杂乱,指挥失当,人马多次调动,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的士兵行动无序,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的阵势不稳固,士卒前后相望,心神不定,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一旦前进就疑虑重重,一旦后退就恐惧胆怯,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的大军突然受惊,士卒都惊慌失措,行为失控,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在平坦地形与敌交战,到了傍晚仍未摆脱敌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敌人长途行军,夜晚宿营,全军官兵恐惧不安,遇到这种情况就攻破它。以上八种情况,是战车败敌取胜之地。将领清楚了解了以上十种必死之地与八种败敌取胜之地,那么敌人即使四下包围我军,动用了千辆战车、万名骑兵正面进攻侧面出击,我军也必能百战百胜。”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战骑第五十九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人,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施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蓊秽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查字正音:
逾:“俞”是“渝”、“逾”和“愉”的本字;“踰”是“逾”的异体字。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濟”的省略,表示众人整齐划桨渡河。俞,甲骨文(舟,船)(是“齊”的变形,即“济”的省略,渡河),表示众人整齐划桨,乘船渡河或航行。在山阻水隔、交通原始不便的远古时代,能乘船渡河或长途航行,是开心快意的幸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齊”写成。繁体金文将“齊”写成,即在“齐”字边上加“水”,明确“整齐划水、行舟渡河”的含义。当“俞”的“划水渡河”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辵”(行进)另造“逾”代替,表示跨越空间障碍。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俞”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越过,跨越空间障碍。
蓊秽:读音是wěng huì。意思是草木茂盛貌。
阜:fù,阜,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多级绵延的登山石阶(其中三个,是“石”的甲骨文的简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略有变形,在三(众多)层石阶顶部加一撇指事符号,表示山顶。造字本义:名词,拾级而上的盘山石阶。
洳:rù,低湿的地方。
沮:jǔ,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阻”省略,表示阻挡。沮,甲骨文(且,即“阻”的省略,阻挡)(水,河川),表示河川之阻。金文以“又”代“水”。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河阻挡前路。
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骑兵作战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有十种取胜的情况和九种失败的情兄。”不武王问道:“十种取胜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队列还没有整好,部队前后衔接不上,遇到这种情况,就打败敌军前面的骑兵,攻击它的左右两侧,这样敌人必定败逃;敌人的行列整齐稳固,士卒斗志昂扬,遇到这种情况,就让我们的骑兵攻击敌人的两翼,不要离开,有的奔驰过去,有的奔驰回来,快如急风,猛如响雷,扬起飞尘,使白天变得如同黑夜,我军屡次更换旌旗,改换衣服,这样敌军就能被打败;敌人的阵势不稳固,士卒缺乏斗志,遇到这种情况,就逼近敌军的前后两方,包抄它的左右两翼,从两翼发起攻击,这样敌人必定因害怕而溃败;敌人到了夜晚想要返回驻地休整,全军官兵惊慌恐惧,遇到这种情况,就从两翼包抄敌人,快速攻击敌军后部,逼近敌人营垒门口,不让敌人进入营地,这样敌人必定失败;敌人没有占据险要地形,无法固守,遇到这种情况,我军就长驱直入,阻断敌人的粮道,这样敌人必定因饥饿而溃败;敌人处于平坦地势,四面都容易受到攻击,遇到这种情况,就用战车、骑兵攻击它,这样敌人必定溃乱;敌人奔走逃跑,士卒散乱无序,遇到这种情况,就命部队有的攻击敌人的两翼,有的从前后冲杀,这样敌人的主将就会被擒获;敌人夜晚返回营地,士兵人数很多,队列必定混乱,遇到这种情况,就命我军骑兵每十人编成一队,每百队编成一屯,同时下令将每五辆战车编成一聚,每十聚战车编成一群,多设置旗帜,配强弩,让有的战车、骑兵攻击敌人的两侧,有的从前后加以拦裁,这样就能俘获敌军的主将。这些就是骑兵取胜的十种情况。”
武王又问:“九种失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大凡用骑兵攻击敌军,却未能攻克敌阵,敌人假装逃跑,然后战车、骑兵突然回转过来攻击我军后部,这就是骑兵的败地;追击逃跑的敌人,越过险要地形,长驱直入而不停歇,敌人在我军两侧埋下伏兵,同时又阻断了我军的后路,这就是骑兵的围地;能前去却不能返回,能进入却不能退出,这种情形可称为陷于天井、困于地穴,这就是骑兵的死地;进去的道路狭窄,出来的道路很远,敌军在这种地方能做到以弱小的兵力击败我军强大的兵力,以少量的兵力击败我军众多的兵力,这就是骑兵的没地;大溪深谷,草木茂盛,这就是骑兵的竭地;左右两边都有河流,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岭,全军在两条河流之间与敌交战,敌人内据山险、外据水要,占据了有利地势,这就是骑兵的艰地;敌人阻断了我军的粮道,我军能前进却不能退回,这就是骑兵的困地;低洼潮湿、水草很多的沼泽地,前进与后退都泥泞不堪,这就是骑兵的患地;左边有深沟,右边有大坑,高低差别不大,如同平地,我军前进或后退都会招来敌人,这就是骑兵的陷地。这九种都是骑兵的必死之地。明智的将领懂得这些,这是他们能够远避灾祸的原因所在。昏庸的将领不懂得这些,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所在。”
战步第六十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陈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陈。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查字正音:
蒺藜:jí lí,果子带刺的植物。
更:更,甲骨文(穴,洞穴,比喻石钟)(丁形木锤)(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石钟形象写成“丙”(有柄穿过的石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
匝:zā,匝,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匸,匡)(巾,布条),表示用布条匡束物体。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用布条沿物体外围束紧匡牢。
阑:lán,“闌”是“”的异体字。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囊”* 的省略,表示布包、布袋。,繁体金文(宀,房屋、居所)(束,即金文“囊”的省略,布包、布袋,借代香囊)(月,月光)(門,借代正门前阻挡家禽家畜进出的矮栅门),表示夜深空寂,穿过门缝与窗户的斑驳月光,和栅门上香囊散发的淡淡幽香,令无眠者倍加寂寞(其中“束”是金文“囊”的省略;表示古人挂在栅门上的香囊或艾草之类的香草,目的是以香薰驱蚊驱蝇)。有的繁体金文将表示囊袋的“束”写成“柬”,表示囊袋中装有香料;并将“月”从门的上方移到门的下方。简体金文省去“宀”。极简金文将简体金文字形中的“閒”省略成“門”。篆文承续极简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夜深空寂,穿过门缝与窗户的斑驳月光、栅门上香囊散发的淡淡幽香,令无眠者感到闲荒落寞。
翻译:
武王问太公道:“步兵怎样与战车、骑兵作战呢?”
太公答道:“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以及一些险要地势,把长兵器与强弩配备在前面,把短兵器、弱弩配备在后面,轮番战斗,轮番休息,敌人的战车、骑兵即使蜂拥而至,我军只要坚守阵形,快速投入战斗,让作战本领高强的士卒拿着强弩,防备我军后面的敌军,这样就能安然无恙。”
武王又问:“我军既没有丘陵可依托,也没有占据险要地势,敌人来攻,人数众多,作风勇武,战车、骑兵包抄了我军的两侧,并向我军前后发动攻击,导致我军陷入恐惧,士卒溃败乱跑,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卒准备好行马、蒺藜,把牛、马编成一队集中管理,布下四武冲阵。望见敌人的战车、骑兵将要来攻,就均匀地在路上设置好蒺藜,挖出一个环形壕沟,宽和深各五尺,可把这种阵地称为‘命笼’。士卒推着行马前进,把车辆排列起来作为阻拦敌人的壁垒,推着车辆前后移动,不动的时候就成为营寨,让作战本领高强的士卒拿着强弩,,防备着我军左右两翼的敌人。这样做了以后,就向全军下令,要求大家快速投入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
心得体会:
车、骑、兵分别作战和合起来作战,就像画卦,一个爻发生了变化,其他爻要怎么变才有胜算,要心中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