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木木

木木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周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一、抄写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之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胆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灵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灵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止。
病风且寒且热,灵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二、字词
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齐”,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屯”写成“文”,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屯”简写成两竖,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等号”。当“齊”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再加“田”另造“亝”代替,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禁:篆文林,林野、苑囿示,使看得清楚、警示),表示警告不可砍伐、狩猎。造字本义:动词,出于对皇家苑囿或特殊林园的保护,而戒阻砍伐或行猎。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林”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双手,抓持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从牛的头上剖取牛角,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角”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并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两手,另加“刀”(切割),强调剖宰,字形结构有所调整。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和“牛”简写成。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炅: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炯”的省略,表示照得透亮。炅,篆文日,太阳火,即“炯”,照得透亮),表示火光燎亮如日。造字本义:形容词,熊熊大火如太阳般燎亮。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三、翻译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浅深的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以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去;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嗳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伤,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柱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髋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象搏大而有力的,是血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说:希望听到关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证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邪气虚才有凉感。“菀陈则除之”是指放出恶血。“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说迅速地出针,出针后,缓慢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里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疾病的标与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应该恪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似得似失无定,那就是背离了治疗法则。九针能够巧妙地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泻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根据九针的不同形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须其实”,是说应该待阳气大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深浅在志”,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近远如一”,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意。所谓“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必正其神”,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处,所谓的“跗之”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壮老;人的筋与时相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充满阴阳之气的脏腑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调和阴阳,第七种针法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法驱除风邪,第九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精通针术的医家的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抟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刻,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因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四、心得

刺齐论篇接着前一篇章具体讲述针刺深浅限度之法,描述什么是到位,怎么做是到位。刺禁论篇指出人体哪些要害部位禁针,误刺的后果,处于什么状态的人不能针刺。
刺志论篇让我感受到内外一体的道理,如果不一致就是反常。判断是否反常的标准,并不是我们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人体运转的进程。
针解篇,用针要先掌握疾病的虚实,配合气之开阖,文中很详细地列举了人与天地四时阴阳之应,不知道怎么的就很让人感动。
长刺节论篇,在前几篇详细讲述针刺具体法则之后,推开来说,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能擅自作主观察下针,要先听取病人的自诉,详细了解病人所感受到的情况与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1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周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抄写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二、字词
蜚: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好的。蜚,篆文非,不好蟲,大量飞虫),表示不好的虫。篆文异体字将三虫字形简化为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有害的飞虫。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枢: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周围有护墙保护的聚居地。樞,篆文木,门轴區,比喻确保门轴运转的凹槽),表示门轴之槽。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枢”,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區”简化成“区”

持:“寺”是“持”的本字。寺,金文之,止,不动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以“寸”代替“又”。有的金文加“口”),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加“邑”都邑),表示“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寺”。当“寺”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手”另造“持”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关:“関”是“關”的异体字。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穿连贯通。關,金文門,控制房屋进出的设施两个,是两个的简写,双手),表示双手将敞开的两扇门合上,阻止进出。有的金文用“串”穿连贯通)代替“廾”双手抓持),表示将一根门栓穿插进左右两扇门上的栓孔。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串”写成“丝”,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双手形状写成不知所云的。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不知所云的写成明确的双手“廾”造字本义:动词,将门栓插进左右两扇门的两个栓孔,紧闭大门。楷书承续隶书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关”,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行书将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写成;草书将行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点带弧钩的;而简体楷书则将草书字形中的点带弧钩的简化成两点,将草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天”。楷书异体字“関”误将草书字形中的“当作“关”。尽管笔画简单的“关”,表面上与笔画复杂的“關”看起来毫不相干,但若沿着草书字形追溯,可知“关”本来就是“關”,所以“”的楷书异体字字形,纯属结构误解。古籍多以“關”代替“関”。汉语中常“关闭”并用,“关”(關)与“闭”(閉)近义,但有所不同:“关”表示拉上门栓,阻止出入;而“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闭”是更彻底的“关”。

蛰:蟄,金文執,拘押、囚禁昆虫),造字本义:动词,动物在冬季将自己封藏起来,不吃不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蛰”,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執”简化成“执”

三、翻译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脉的分布有结有络,骨胳也各有长短大小。它们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这就要从皮肤的分部上来区别病变的左右上下,属阴属阳,疾病的开始和预后,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位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若络脉中多见青色,为痛证;多见黑色,为痹证;多见黄赤色,为热证;多见白色,为寒证;五色同时出现,为属寒热错杂之证。络脉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属阳主外,经脉属阴主内。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为阳,邪气由络脉内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经脉属阴,邪气由经脉出而传入内脏,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各经都是如此。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所以,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病邪侵袭皮毛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进入络脉,滞留而不去则向内传入经脉,仍滞留而不去,则传入六腑,聚集在肠胃。病邪开始从皮毛侵入时,病人感到恶寒,毫毛竖起,腠理开张;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而色泽改变;病邪侵入经脉时,则经气已虚,邪气内陷;若病邪留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则筋脉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则筋脉弛纵,骨软无力,肌肉消瘦败坏,毛发枯瘁脱落。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它们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邪气因而侵入络脉,络脉为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的邪气盛满,则内传滞留在腑脏。所以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如有病变却不予治疗,邪气就会沿经络内传脏腑,以致发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黄帝问说:络脉显现于外,它的五色各不相同,有青、有黄、有赤、有白、有黑之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恒常不变,而络脉没有常色,容易变化。
黄帝问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都与其所属经脉的颜色相应。
黄帝问:阴络与阳络也和其经脉的颜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时的转移而变化。寒气多则气血运行凝涩迟滞;气血运行凝涩迟滞,因而多见青黑之色;热气多则气血运行滑利急速;气血运行滑利急速,因而多见黄赤之色。这些都是正常的色泽变化,称为无病。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证。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身体最外层的皮,分属于在内循行的十二经脉,具体观察一个部位,就可以了解相应的脏腑经络病变。百病始生都从皮毛起,入客于络脉,传入于经,再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人体好灵活啊,一层层的方圆。经脉有常色,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络脉没有常色,阴络颜色应于其经脉,阳络颜色则随四时转移而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18: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周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抄写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精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已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精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蹻,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盛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风府两旁,各一。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锐发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后陷中,各一。
下关各一。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髀枢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血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
面鼽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
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间各一。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
侠脐广三寸,各三。
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气街动脉各一。
伏兔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
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掖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窗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会各一。
髃骨之会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眉后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后各一。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侠扶突各一。
肩贞各一。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项中央二。
发际后中八。
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膺中骨陷中各一。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下阴别一。
目下各一。
下唇一。
断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
侠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手少阴各一。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二、字词
穴:穴,甲骨文是“厓”或“石”的省略是“厓”或“石”的省略),表示巨石相向成拱。篆文写成屋形,表示远古先民以穴为屋。造字本义:名词,两块相向的石崖所构成的石洞,即巨岩中的洞窟。隶化后楷书写成“宀 + 八”的会义新结构,石洞的形状消失。在象形字中,“穴”为石窟;“空”为大穴;“洞”为大而深且有水之石穴。

门:門,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在房屋入口并列安装两“户”。有的甲骨文省去房屋入口的上框。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门”,根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完全淡去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双“户”形状。

府: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接。府,金文屋顶,代房屋付,交接貝,财宝),表示交接财宝的房屋。有的金文用“入”(进账)代替“貝”,表示“府”是古代的财务管理处。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貝”,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府”的建筑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官方藏放财宝的建筑,国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官方存金储银的建筑为“府”,存放炮车、军用物资的建筑为“库”。

三、翻译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的日数相应,但不知具体所在,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肯深究这些道理呢!因而请让我详尽地讲讲气穴的部位所在。
黄帝恭敬而谦逊地说:夫子以大道开导我,虽然眼睛尚未看见具体部位,耳朵尚未听到具体数目,却已有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常言,真数能开启人的思路,现在我所询问的就是气穴的真数,主要是为了记性蒙昧,解除疑惑,还谈不上讨论更精深的道理。不过我希望先生能详尽全面地说明气穴的部位,使我了解它的道理。请让我把它收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妄传他人。
岐伯再拜后回答说:臣请谈谈这个问题。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与胸部的经脉斜系着前后左右,所以其一病就表现为前胸与后背牵引疼痛而涩滞,胸胁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平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经脉满起,这是因为其脉斜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二十五穴;脊椎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有十穴;大椎之上两侧各有大杼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髎、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窍阴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哑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阳辅二穴;解溪二穴;照海、申脉共四穴;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在两骸厌中有二穴;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穴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就是针刺时所选取的穴位。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谿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收稽留,卫气外散,营血内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泻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谿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舍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分肉之间,谿谷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消烁骨髓,在外破溃䐃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内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谿谷所致。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共长三寸半,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行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大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穴;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次;鬓发下左右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八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颔骨骨空陷中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正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五穴;夹脐旁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处左右各一穴;左右伏菟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穴以下到足中趾,各有八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个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阴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鼽骨之下左右各有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尾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至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郄穴,阴蹻、阳蹻脉各有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四、心得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人体三百六十五个腧穴,应于一年的日数。穴,两石相向而构成的空间。脉,络,气穴,一个交汇处,碰头站点的感觉。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手足三阳经脉、督脉、任脉、冲脉,经脉之气交会处亦三百六十五穴。法天不是要人为地如何如何,而是顺从系统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21-11-20 22:02:23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1-11-20 22:06 编辑

学习一下,参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7 2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周 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一、抄写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嘻,譩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二、字词
厌:“猒”是“厭”的本字。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猎物。猒,金文不是,像猛兽的圆头和大口利齿,表示噬咬、吞食……参考“熊”的金文字形犬,猎物),表示肉食性猛兽猎食动物。肉食性猛兽捕获动物后可以一次性生食大量兽肉,但它们猎杀的大型猎物的体积,往往大大超过它们的食量;猛兽吃饱后对剩余的兽肉失去兴趣,弃之不顾,或几天后再返回猎杀现场进食剩余的兽肉。野生动物对食物的本能追求,仅限于一次性满足的眼前生存目标,一旦吃饱,对多余猎物就不再保持兴趣,无论剩余多少,也无论当初为猎物付出多大代价。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口”写成“甘”,强调享用美食,同时误将金文字形中大口利齿状的写成“月”(肉),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猒”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厂”(山崖)另造“厭”代替,表示肉食性猛兽在山崖间捕食猎物。造字本义:动词,肉食性猛兽吃够猎物的兽肉后,对多余的兽肉失去兴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厌”,删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将“猒”省略成“犬”,字形变成“犬在岩下”的结构。古籍多以“厭”代替“猒”。由于“厭”与“壓”的字形、读音相近,古籍中常假借“厭”(厌)代替“壓”(压)。

街: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玉圭礼器祭祀颂神,祈求国泰民安。街,甲骨文行,四通的大道“吉”的简写,手持玉圭礼器祭祀颂神),表示为都城国庙的大型祭祀活动而修建的四通大道。金文用“止”(即“趾”,借代行走)代替甲骨文字形中字形不明的简写“吉”,表示祭祀活动期间游人在四通大道上漫步行走。有的金文用“步”代替“止”,强调游人可以自由步行徜徉的世俗安祥环境。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简写的“吉”写成两个“土”的“圭”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为方便都城国庙的大型祭祀活动而修建的四通大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行”写成

三、翻译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譩譆,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譩譆”之声,譩譆穴就在指下痛处。
迎风怕风的,刺眉毛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月少)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譩譆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处,八髎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疬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是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的病变,可以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股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经项下行,循行于脊髆内,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为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取治在脐下的阴变穴。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站立时骨散如解,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趾,治疗取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而膝痛,像有东西潜伏其中的,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背部的经穴。如疼痛连及胫骨如同折断似的,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孔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骨行)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髃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谿穴用灸法,腨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处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勇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积聚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这是因为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肾和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像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向内影响到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充盛、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秋天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问:冬天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其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的腧穴两傍各有五穴,这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以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四、心得
骨空论篇第六十:骨空,像一个厅,这间那间、里里外外的事情,上下行走的各路兵马,都可以在厅里头坐下来详谈。交通要道上的厅,有重要影响的厅,标注下来就是腧穴了。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肾至阴,盛水;肺太阴,属肾。本在肾,末在肺,皆积水。肾,胃之关,关门不利,水肿。水病,热病,治疗的腧穴所在。针刺,必须合于四时。寒极生热,体会上还是有点拧脖子不通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1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周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一、抄写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谓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肢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肢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覆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抑息,刺腰尻之解,两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二、字词
泾: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徑”的省略,表示直而不曲。涇,金文水,河川巠,即“徑”,直),表示河道直的河川。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河道顺直的河,为渭河最大支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泾”,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巠”简化成。“泾”是河道顺直的河川;“渭”是河道弯曲褶皱的河川。因为“泾直渭曲”,所以“泾渭分明”(此说不排斥“泾清渭浊”)。

缪: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族长在头上插饰羽毛。繆,诅楚文字形糸,绸翏,族长在头上插饰羽毛),表示在头部系绸。篆文承续诅楚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丝绸缠绕头部或用围巾缠绕颈脖。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缪”,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三、翻译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你要问哪一种呢?
黄帝道:希望都听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有余和不足,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您只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都是从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生成人的形体。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而形成了人的身体五脏。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脉之间,从而运行血气。如果血气不调和,就会变化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治疗,要以经脉作为根据。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就大笑不止,神不足就悲忧。如果病邪还未与血气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病邪只是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尚未进入经络,这叫做心经的微邪。
黄帝又问:治疗时怎样使用补泻之法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就刺它的小络之脉,使之出血,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自然平调了。神不足的要用补法,看准那虚络,按摩以达病所,再配合针刺通利经气,不令出血,也不使其气外泄,只是疏通它的经脉,神气就平调了。
黄帝又问:针刺微邪应该怎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止,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黄帝道:很好!气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皮肤只是微病,病势尚轻,这叫做肺气微虚。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气有余就泻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病时应怎样?
岐伯说:应按摩病处,不要停止,同时拿出针让病人看,并佯说,准备深刺。但是刚进针还是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留止,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黄帝问说:很好。血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血有余就易发怒,血不足就易悲怆。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血有余,泻他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在进针后,若病人脉象正常,留针时间就要稍长;若脉见洪大,就要立刻拔针,不使出血。
黄帝又问道:刺留血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看准哪有留血的络脉,刺出其血,但注意不要让恶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不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伯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畅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做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肤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用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费,所以说是虚证。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盛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慓。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申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凝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蹻阴蹻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溢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刺法。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交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助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的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恐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用针刺治疗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不能喘息,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不能喘息,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马上停止,若咳嗽,要注意衣服饮食饱暖,一天可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马上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食,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贲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咽喉肿痛,不能咽唾,有时唾沫不能吐出,针刺然骨之前,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寒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亮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四、心得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气都喜暖恶寒,离本生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气在络脉滞留、流窜,这种情况应用缪刺。诊治的时候,先视病症所在经脉,经脉无异而有病痛,再采用缪刺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周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一、抄写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
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
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曰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先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肢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肢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肢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眣。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二、字词
标: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飘”的省略,表示旌旗类的帜物在风中飞扬。標,篆文木,树梢𤐫,即“飘”的省略,在风中飞扬),表示在树梢系扎飘带,作为显著的记号。远古先民在大树的树梢上系扎显著的飘带,作为容易远眺识别的路径或营地的定位记号。造字本义:动词,在树梢系扎飘带,作为易于远眺识别的定位记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化成“票”。《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标”,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票”省略成“示”

本: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简化成。“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晡:[bū] 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

昳:[dié] 一般指未时,13时至15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

三、翻译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厥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孤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瘾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时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时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萌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逐渐融化消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到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充实了。长夏季,经脉和络脉都旺盛,能充分地灌溉到肌肉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冬季主闭藏,气血储藏在内,聚集于骨髓,通达五脏。所以邪气总是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至于邪气的变化,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而驱除邪气。驱除了邪气,气血就不会逆乱了。
黄帝问:针刺违背了四时而致气血逆乱,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向外散溢,使人少气无力;春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循环逆乱,使人上气咳喘;春天刺筋骨,会使血气留着在内,使人腹胀。夏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会使血气却弱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天刺筋骨,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发怒。秋天刺经脉,会使血气上逆,使人易于忘事;秋天刺络脉,使人阳气不足不能卫外而嗜卧懒动;秋天刺筋骨,会使血气耗散于内,使人寒战。冬天刺经脉,会使血气虚脱,使人目视不明;冬天刺络脉,会使血气外泄而成大痹;冬天刺肌肉,会使阳气竭绝于外,使人易于忘事。以上这些四时的刺法,如悖逆四时变化都能致病,所以不能不顺应四时变化而施刺;否则就会产生逆乱之气,在体内蔓延而生病。所以针刺不懂得四时经气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产生的道理,不顺应四时而违背四时变化,致使正气乱于内,邪气便与精气搏结为病。一定要仔细审察九候的脉象,使正气不逆乱,邪气也不会与精气相搏结了。
黄帝说:讲得好!
针刺五脏,误中心脏一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嗳气;误中肝脏五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多语;误中肺脏三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咳嗽;误中肾脏六天就会死亡,其变动为喷嚏和呵欠;误中脾脏十天谅会死亡,其变动为吞咽。刺伤了人的五脏,必致死亡,其变动的征象则随所伤之脏而有不同变化,可以据此来测知死亡的日期。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原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有的病在本而治标,有的病在标而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取效的,有治本而取效的,有反治而取效的,有正治而取效的。所以懂得了治疗的逆从法则,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无所疑虑;懂得了治标治本的法则,就能屡试不爽,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这叫胡乱施治。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使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从某一点,就能知道各种疾病的害处;还能由少到多,由浅到博,从一种疾病而推知各种疾病。从浅就能知深,察近就能知远,谈论标与本的道理,这两个字容易理解,但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却不容易做到。
背逆病情而治的为逆治,顺从病情而治的为从治。先患某病,然后发生气血逆乱的,治疗它的本病;若先气血不和,然后才患病的,也应先治其本病;先感受寒邪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先治其本;先患病而后生寒变的,也当先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生胸腹胀满的,应先治它的标病;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先治其本病;先患泄泻而后又生其他病的,应先治它的本病。一定得先把泄泻治好,才可治疗其他病证。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应当先治它的标病;先患胸腹胀满证,而后又增加了心烦不舒的,应当治其本病。人体有邪气,也有真气。大小便不利的,应当先治其标病;大小便通利的,应当先治其本病。若发病表现为有余的实证,应当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发病表现为不足的虚证,应当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要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根据具体病情而进行治疗,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就要根据病情,或治本或治标。先大小便不通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先发心痛,过一天病传入肺而咳嗽,再过三天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先见喘咳,三天不好病传入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先见头痛目眩,胁肋胀满,三天后病传入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腰脊少腹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的时候,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先见身体沉重疼痛,一天后病邪传入于胃而腹胀,再过两天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先见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三天后病邪传入膀胱,则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肝,见两胁胀痛;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先见腹部胀满,五天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发病,先见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膝胫痠软;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见身体沉重;再过两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各种疾病按次序相传,像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如果是间脏相传或间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四、心得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邪气,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要顺从四时经气的变化来驱除。针刺,如果违背四时,会导致气血逆乱,误刺五脏则会致死。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轻病可标本兼治,重病要根据病情或治标或本。曾经我也是踩着跷跷板,反对治标,所以错失了一些治病的时机。现在更要仔细观察标与本,研究发展的进程,适时“下针”,才能取得一些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8 20: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周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一、抄写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弘,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覆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白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帝曰:善。

二、字词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史记·孝武本纪》:“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

肇:“肇”是“肈”的异体字。肇,甲骨文囗,域,有围墙的领地戈,武器),表示进犯他国领地。金文户,借代民居戈,武器,即“律”的省略,规定、限制),表示武力侵犯百姓私宅,引发事端,践踏法律。篆文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包围结构。篆文异体字用“攴”代替“戈”造字本义:动词,武力侵犯,引发事端,践踏法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肇”代替“肈”。

元:元,甲骨文二,即人,世人),表示人之上的混沌太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天地之始,混沌太初。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制:制,甲骨文木,树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金文字形中的表示树木的根须旺盛,需要修剪;字形中的表示刀剪之间的枝叶碎屑。有的金文用“未”代替,表示树木的枝梢太旺盛,需要修剪。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籀文在繁茂的枝叶“未”与修剪工具“刀”之间加“彡”(碎屑),表示用刀具剪下部分枝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未”写成不知所云的,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

侮:侮,甲骨文又,抓住、控制人,冒犯者),表示依仗暴力对被控制的妇女进行欺辱伤害。金文省去甲骨文的“又”,以“每”代“女”。籀文写成“人、女”会义或“人、母”会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欺辱妇女,以暴力做违背妇女意愿的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三、翻译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统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思、忧、恐。《六节脏象论》说道:五运之气相承袭,都有其固定的顺序,到岁终的那一天是一个周期,然后开始新的循环。这些道理我已经了解了,希望再听听五运与三阴三阳这六气是怎样结合的?
鬼臾区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明确啊!五运阴阳是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神奇变化的内在动力,怎能不通晓它!所以万物的生长称为“化”,生长发展到极端叫“变”,阴阳的变化不可测度叫“神”,神的作用变化没有方所叫“圣”。神明变化的作用,在天就是深奥不测的宇宙,在人就是社会人事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地能够化生,就产生了万物的五味;人明白了道理,就产生了智慧;天的深奥不测,就产生了神明。而神明变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总之在天为无形的六气,在地为有形的五行,形气相互交感,就能化生万物了。然而,天地是万物的上下范围,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表现,秋春是生长收成的终结与开始。气有多少的不同,形有盛衰的分别,形气相互交感,或者衰弱或者强盛的现象,也就很明显了。
黄帝道:我想听听五运主四时的情况如何?
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每气各尽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并不是仅仅主四时的。
黄帝又问道:希望听听其中的缘由。
鬼臾区说:我查考了《太始天元册》,上面说:广阔无垠的天空,是化生万物的基础,万物依靠它开始成长,五运终而复始地运行于宇宙之中,敷布真灵之气,统摄着作为万物生长之根本的坤元。九星悬挂辉耀,七矅环绕旋转,在天产生了阴与阳的变化,在地有了柔与刚的分别。昼夜的明暗有了固定的规律,四时寒暑更替有常。这样生化不息,万物自然就繁荣昌盛了。我家已经十世相传,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
黄帝说:讲得好。什么叫做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
鬼臾区说:阴气与阳气,各有多少不同,所以才分别为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是说五行主治岁运,各有太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果开始的太过,接下来的一运就是不及,开始不及,下一运就是太过。明白了有余不足的道理,也就可以推到运气的循环往复。凡中运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叫“天符”,与该岁的年支之气相同的叫“岁直”,若既是天符又为岁直的就是“三合”,就算是“治”了。
黄帝问:天地阴阳上下相召,是怎么回事?
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与之相应,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天是以阳生阴长的,地是以阳杀阴藏的。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天地相合,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我们要知道天地之阴阳的原因。与天之六气相应的五运是运动不息的,因此经过五年就右迁一步;与地之五运相应的六气是比较静止的,所以经过六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相互影响,上下相合,阴阳交错,运气的变化就产生了。
黄帝问:天地上下往复周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鬼臾区说: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需要六年才能循环一周;五运制地,需要五年才能循环一周。因为君火主宰神明,只有相火主运。五与六相合,计三十年中共有七百二十个节气,称为一纪,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计六十年就成为甲子一周。这样不及与太过,都可以显现出来了。
黄帝说:夫子所讲的,上说完了天气,下说完了地理,可以说是极其详细了。我想把这些听到的道理牢记在心里,上以治疗百姓的疾病,下以保养自己的身心健康,使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上下相和相亲,使恩德泽及广大民众,使子孙后代无忧无虑,把它传到千秋万代,永无终止,能不能让我听听呢?
鬼臾区说:五运六气相合的规律,切近深细而且微妙,它的到来可以察见,它的过去可以追寻。敬重这种规律的人,就能保持健康,忽视了它,就会身受灾害,甚至死亡,违逆了五运六气的规律,任由私心而妄为,必然会有祸殃,所以必须要谨慎地适应五运六气的自然天道。请让我来讲一讲它的真理要道吧。
黄帝说:善于谈论事物起起源的人,必然也能够知道它的结果。善于谈论近处事情的人,必定也知道推及远处的事理。只有这样,对五运六气的道理才不会感到困惑,对其具体方术才能深刻地把握,这就是所谓的彻底明了的境界。希望夫子推论排比,使之有条理,简单而无遗漏,长久流传而不会断绝,容易掌握运用而不易忘记,成为医道的纲领。五运六气的至理要道,希望全都听听。
鬼臾区说:问得真高明啊!五运六气的道理真是明明白白啊!好像鼓槌在鼓上一样,又好像回声对声音的回应。我听说,甲年和己年由土运统领;乙年和庚年,由金运统领;丙年和辛年,由水运统领;丁年和壬年,由木运统领;戊年和癸年,由火运统领。
黄帝说:五运与三阴三阳是怎样配合的?
鬼臾区说:子年午年都是少阴司天;丑年未年都是太阴司天;寅年申年都是少阴司天;卯年酉年都是阳明司天;辰年戊年都是太阳司天;巳年亥年都是厥阴司天。年支阴阳的次序以子年为始,亥年为终,所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厥阴以风气为主;少阴以热气为主;太阴以湿气为主;少阳以相火为主;阳明以燥气为主;太阳以寒气为主。因为风热湿火燥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它是天元一气化之为六,所以称为六元。
黄帝又说:道理真是光明伟大啊!论述得真是明明白白啊!请让我把它刻在玉版上,保存在金匮里,署名叫《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校正天文,观看八方地理,研究五行运气的阴阳变化,请岐伯来,向他问道:经论中说天地的动静,是由自然的内在动力所控制,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阴阳的升降,可以由天气的寒暑,彰显它的兆端。我也听夫子讲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仅是五运主岁,应以甲为首,我与鬼臾区曾经讨论这个问题。
鬼臾区认为:土运统领甲、己,金运统领乙、庚,水运统领丙、辛,木运统领丁、壬,火运统领戊、癸。子、午两年是少阴司天;丑、未两年是太阴司天;寅、申两年是少阳司天;卯、酉两年是阳明司天;辰、戌两年是太阳司天;巳、亥两年是厥阴司天。与夫子所讲的阴阳之例不符,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这是明显的道理,因为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大凡能够查数的是人身中的阴阳,它与天地阴阳相合,是可以用类推的方法求得的。阴阳,可以由十推演到百,由千推演到万的。但是天地的阴阳,不能用数来类推,而应该用观察自然之象的方法来推求。
黄帝说:希望听听它是怎样开始的。
岐伯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曾阅览《太始天元册》看到其中写道:古人观测天象时,看见天空当中有赤色的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戊位之间;黄色的气横亘在心、尾二宿与东南方己位之间;青色的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的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位、己位,分别是奎、壁二宿和角、轸二宿的所在,奎、壁是在立春到立夏的节气之间,所以称为地户;角、轸是在立秋到立冬的节气之间,所以称为天门。时令的开始,也就是推算气候时令的方法产生根据的第一步,是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不可不通晓。
黄帝说:对。《天元纪大论》中说过,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我还不明白它的意义。
岐伯说:所谓上下,是指该年的司天在泉位置上的阴阳。所谓左右,是指司天的左右,凡是司天的位置见到厥阴时,左面是少阴,右面是太阳;见到少阴时,左面是太阴,右面是厥阴;见到太阴时,左面是少阳,右面是少阴;见到少阳时,左面是阳明,右面是太阴;见到阳明时,左面是太阳,右面是少阳;见到太阳时,左面是厥阴,右面是阳明。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面向北方时所见的位置。
黄帝问:什么是下(在泉)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在泉之左是阳明,右是太阴;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左是太阳,右是少阳;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左是厥阴,右是阳明;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左是少阴,右是太阳;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左是太阴,右是厥阴;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左是少阳,右是少阴。这里所说的面向南方确定阴阳的位置,是阴阳在在泉位置上的不同显现。上下相互交合,寒暑相互加临,其气相生的就是和平,相克的就会使人生病。
黄帝问:有气相生而使人生病的,这又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以下位加临于上位,虽似相得,但位置不当,也属于克贼之类。
黄帝问:司天在泉运转的动静怎样?
岐伯说:在上的司天向右行,在下的在泉向左行,左右旋转一周为一年,才回归到原来的位置。
黄帝说:我听到鬼臾区说,应地之气多静而不动。现在夫子却说在下面的在泉地气向左行,不知是怎样一回事,希望听听怎样会动的?
岐伯说: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变换反复,鬼臾区虽然上察天运之候,但还没有了解全面。大凡天地的变化作用,在天显出星象,在地生成有形的万物,日月五星循环天空,五行之气附着大地。所以大地是盛载由五行之气化生的有形物类的;天空是布列日月五星这应天之精气的。地上的有形万物与天上的无形精气之间,好像根本与枝叶一样,抬头来观看天象,虽然是遥远的天体,也是可以了解的。
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宇宙的最下面?
岐伯说:大地位于人的下面,在宇宙之中。
黄帝又问:它依凭着什么东西吗?
岐伯说:大气托举着它。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运动,湿气使它润泽,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位于中间,火气游行于左右上下。一年之中,寒暑往来,六气进入地面,地面受其影响而生化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面就干燥,暑气太过地面就发热,风气太过地面上万物皆动,湿气太过地面就会湿润,寒气太过地面就会冻裂,火气太过地面就会坚实固密了。
黄帝问:司天在泉之气,怎样用脉诊诊察呢?
岐伯说:天气与地气胜复的变化,用脉诊是诊察不到的。《脉法》上说:天地的变化,是不能在脉搏上诊察到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左右间气怎样在脉象上诊察?
岐伯说:根据间气的位置,可以诊察左右手的脉象。
黄帝问: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脉与气相顺应的为和平,脉与气相违逆的就会生病,见于其他部位的会生病,左右相反的会生病,见到相克之脉的病就危险,尺寸俱反的就会死亡,阴阳交错而见的也会死亡。首先要确定该年的司天、在泉,从而知道它的左右间气,然后可以推测或死或生,或逆或顺。
黄帝问:天之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在人体怎样与之相配合呢?它对万物是怎样使之生化的呢?
岐伯说:东方生风,风气能使木气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脏,肝血能养筋,肝与筋膜和调,则木气充旺能使心气旺盛。六气的变化,在天为玄冥之象,在人为适应变化之道,在地为生化万物。地有生化,就能化生五味,人能适应变化之道,就能产生智慧,天的玄冥之象能够产生神明,使天地万物运动不息,从而化生五行六气。天的神明,在天是风,在地是木,在人体是筋,在物体生化是柔软,在内脏是肝。它的性质是温暖的,它的德性是平和的,它的作用是运动,它的颜色是青苍,它的变化是荣美,它在动物上是有毛的兽类,它在作用上是疏散,它的时令是宣发布散阳和之气,它的变动是摧折,它的灾害是陨落,它在五味是酸味,它在情志是发怒。忿怒会损伤肝,悲哀能抑制忿怒;风气能损害肝,燥气能克制风气;酸味太过会伤害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气能使火气旺盛,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脏,心能生血脉,心血和调则滋养脾气。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热,在地是火,在人体是血脉,在气化为使万物生长,在内脏是心。它的性质是炎热,它的德性是显露光华,它的作用是躁急,它的颜色是红赤,它的变化是使万物茂盛,在动物是有羽毛的禽类,它在作用上是日照光明,它的时令是地气上蒸,它的变动是使万物焦烁枯槁,它的灾害是焚焫,它在五味为苦味,在情志为喜乐。喜乐过度会损害心,恐惧能克制喜乐;过热也会损害气,寒气能克制热气;苦味太过能损害心气,咸味能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气能使土气生长,土气能滋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脏,脾能滋养肌肉,脾与肉盛则土气充盈,使肺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湿,在地是土,在人体是肌肉,在气化能使形体充实,在内脏是脾。它的性质是安静而包容,它的德性是潮湿润泽,它的功用是化生万物,它的颜色为黄,它的变化是使形体充盛丰满,在动物是无毛羽的裸体动物,它的作用是使天气平静,地气上升,它的时令是云雨及时布行,它的变动是骤雨暴注或淫雨连绵,它的灾变是大水泛滥,在五味为甘甜,在情志为忧思;忧思过度会伤脾,忿怒能克制忧思;湿气会伤害肌肉,风气能克制湿气;甘味过度会伤害脾,酸味能克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气能使金气生长,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腑,肺能滋养皮毛,肺与皮毛充旺则金盛而使肾气旺盛。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燥,在地为金,在人体是皮毛,在气化能使万物成就,在内脏是肺。它的性质是清凉,它的德性是清静,它的功用是固卫,它的颜色为白,它的变化为收敛,在动物为甲壳类动物,它的作用是坚韧有力,它的时令是雾露下降,它的变动是使万物生机收杀,它的灾变是枝叶枯萎凋谢,在五味为辛味的物质,在情志为忧愁。忧愁过度会伤害肺,喜乐能克制忧愁;热气过度会伤害皮毛,寒气能克制热气;辛味过度能伤害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气能使水气生长,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脏,肾精能滋生骨髓,肾精骨髓充盈水盛而使肝脏充实。所以天的神明,在天是寒,在地是水,在人体是骨,在气化是使物体坚固,在内脏是肾。它的性质是凛冽,它的德性是寒凉,它的作用是贮藏,它的颜色为黑色,它的变化是使万物肃静,在动物为有鳞片的动物,它的作用是静止,它的时令是寒冷冰雪,它的变动是冰冻凛冽,它的灾变是冰雹霜雪非时而下,在五味为咸味,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过度会伤害肾,思虑能克制恐惧;寒气过度会伤害血脉,燥气能克制寒气;咸味能伤害血脉,甘味能克制咸味。
五方之气,交替主时,各有先期而至的气候,若与时令相反就是邪气,与时令相合就是四时正气。
黄帝问:产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气与时令相合的虽病亦轻,不相合的其病必重。
黄帝问:五气主岁怎样?
岐伯说:气太过,一方面能克制自己所克的气,另一方面也能欺侮克制自己的气;如气不及,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气乘机欺侮,另一方面本来受自己克制的气,也轻视自己而来侵犯。凡是欺侮人的而自己也会受到邪气侵犯,是因为它无所忌惮而招致的。
黄帝说:讲得很对。

四、心得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用天干以纪地气,地支以纪天气,天地运气生化万物。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地相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与天之六气相应的五运,运动不息,五年则右迁一步;与地之五运相应的六气,比较静止,过六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影响,上下相合,阴阳交错,运气变化由此产生。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天地的阴阳不能用数类推,而应观察自然之象来求得。六气有其位置、运行方向。司天、在泉之气,是天地与地气胜复变化,不能用脉诊来诊察。间气可诊察于脉象。脉气相应则和,脉气相逆则病。不当位就是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23: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周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一、抄写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刻于下水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手?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嗌、血泄、注下、溢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呜,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呜,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雕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呜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眛,心痛暴喑,胸复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呜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盳盳),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
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贱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
岐伯曰:天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耀,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动色,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
黄帝曰:其应奈何?
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黄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
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
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负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二、字词
旨: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食匙。旨,甲骨文匕,食匙口,嘴巴),表示取食品尝。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写成“甘”,突出“品尝”的含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匙子取食放在嘴里品尝。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甘”写成“日”。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交:交,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个人左右两腿错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反叉两腿站立。隶书变形,成为“六”、“乂”组合,没了“人”影。

三、翻译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道:哎呀!真是太深远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就像仰望浮云,又像俯视深渊。视深渊还可以测量,而迎浮云却不能知道它的极点。夫子您常说要谨慎奉行天道,我听了以后,记在心里。但又疑问,不知其所以然,希望您能详细的讲一讲,使它永不泯灭,长久流传而不断绝。天道运行的规律,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恭敬地行了两次礼回答说:你问得很高明啊!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时序和盛衰。
黄帝说:希望听听天道六六之节和时序盛衰的变化是怎样的?
岐伯说:上下六步有一定的位置,左右升降有一定的次序。所以少阳的右面,由阳明掌管;阳明的右面,由太阳掌管;太阳的右面,由厥阴掌管;厥阴的右面,由少阴掌管;少阴的右面,由太阴掌管;太阴的右面,由少阳掌管。这是六气之标,是面向南方而确定的位置。所以说:根据天气变化的一定次序,时令有盛衰的不同,在日中之时,观看日光移影所确定的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阳的上面有火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厥阴;阳明的上面由燥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阴;太阳的上面由寒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阴;厥阴的上面由风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少阳;少阴的上面由热气掌管,它的中气是太阳;太阴的上面由湿气掌管,它的中气是阳明。以上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本气的下面是中见之气,中气的下面是六气的标。因为六气的本标不同,所以它反映的现象也不是一致的。
黄帝问:六气有按时而至的,有时至而气不至的,有先时而至的,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按时而至的是和平之气;时至而气不至的是气之不及;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是气之有余。
黄帝问:时至而气不至的,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时与气相应而来的则顺,否则为逆,逆则产生异常变化,异常变化能导致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请谈谈相应的情况。
岐伯说:万物与生长变化是相适应的,大气与脉象变化是相适应的。
黄帝问:对,希望听听关于六气主时的位置是怎样的?
岐伯说:春分节之后是少阴君火的位置;君火之右,后退一步,是少阳相火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阴土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阳明金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太阳水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厥阴木气主治的位置;再退一步,是少阴君火主治的位置。
相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水气承袭制约;水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土气承袭制约;土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风气承袭制约;风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金气承袭制约;金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火气承袭制约;君火主治之位的下面,由阴精阴袭制约。
黄帝又问: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六气亢盛就会产生损害作用,所以要有承袭之气来制约它,有制约然后才能生化。如果亢盛无制,就会使生化之机败坏紊乱,产生病变。
黄帝问:自然界的盛衰怎样?
岐伯说:不当其位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常之气。邪气致病,病重多变化,正气致病,病多轻微。
黄帝问:什么叫当位?
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这就称为“岁会”,也属于“平气”。
黄帝问:不当其位的怎样?
岐伯说:那就不是岁会。
黄帝问:土运主岁,司天是太阴;火运主岁,司天是少阳或少阴;金运主岁,司天是阳明;木运主岁,司天是厥阴;水运主岁,司天是太阳,这些是怎么分的?
岐伯说:这是司天与五运相会,所以《天元册》里称为“天符”。
黄帝问: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怎样呢?
岐伯说:这叫太一天符的会合。
黄帝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贵贱的分别吗?
岐伯说:天符好像执法,岁会好像行令,太一天符好像贵人。
黄帝问:邪气侵入而发病,三者有何区别?
岐伯说: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令之邪,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黄帝问:六气的位置相互转移是怎样的?
岐伯说:君居臣位是顺的,臣居君位是逆的。逆则发病急,危害大;顺则发病慢,危害小。所谓六气位置移易,是指君火与相火说的。
黄帝问说:很对。希望听听六气的步位是什么?
岐伯说:所谓一步,就是六十日有零,所以二十四步以后,其奇零之数积满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黄帝问:六气与五行相应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因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有始有终,每一气又有初气和中气的分别,又有天气和地气的分别,所以推求也就不一样了。
黄帝问:怎样推求呢?
岐伯说,天气以甲为开始,地气以子为开始,子与甲相互组合,称为岁立。谨慎地候察四时的变化,就可以推求六气始终早晚的时刻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每年六气始终的早晚怎样?
岐伯说:问得高明啊!甲子的年份,初气开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七十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五气开始于五十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六气第一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乙丑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三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六十七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是六气第二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丙寅的年份,第一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余二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四所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五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是六气第三周的始终的刻分数。
丁卯的年份,初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三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这是六气第四周的始终的刻分数,再次是戊辰年的初气,重新从水下一刻开始。总是循上述次序,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黄帝问道:希望听一听一年六气终始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问的真详细啊!太阳循行第一周,六气开始于一刻;太阳循行第二周,六气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三周,六气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循行第四周,六气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五周,六气又从一刻开始,这是六气四周的循环,叫做一纪。所以寅年、午年、戌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卯年、未年、亥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辰年、申年、子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巳年、酉年、丑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总之,六气是循环不已,终而复始的。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一讲六气的作用。
岐伯说:说到天,当推求于六气,说到地,当推求与主时之六位,说到人体,当推求与天地气交之中。
黄帝问:什么叫做气交?
岐伯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交之处,就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所以说:天枢的上面,是属于天气所主;天枢的下面是,属于地气所主;而气交的部分,人气随之而来,万物也由之生化生。说的就是这个事。
黄帝又问:什么叫做初气、中气呢?
岐伯说:初气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
黄帝又问:初气、中气,是什么?
岐伯说:这是用来分别天气与地气的根据。
黄帝说:我希望听个究竟。
岐伯说:初就是地气,中就是天气。
黄帝问:气的升降是怎样的?
岐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
黄帝又问:希望听听它的作用如何?
岐伯说:升后而降,这是天的作用;降后又升,这是地的作用。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蒸腾于天空。所以上下交相呼应,升降互为因果,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讲得好!寒与湿相遇,燥与热相守,风与火相当,这些道理可以说说吗?
岐伯说:六气有胜有复,胜复的变化中,有根本与生化,有原因与变异,一旦有了变异,就会招致邪气滞留。
黄帝问:什么是邪呢?
岐伯说:万物的生长都由于化,万物的终结都由于变。变与化相争是成长与毁败的根源。所以气有往有复,作用有慢有快,从往复快慢里,就会出现化与变的过程,这就是风气的由来。
黄帝问:慢快往复是风气产生的原因,由化至变的过程,是随着盛衰的变化而进行的。但是无论成败,其潜伏的因素都是从变化中来,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成败因素互相蕴伏是由于六气的运动,运动不止,就会发生变化。
黄帝问:变化有停止的时候吗?
岐伯说:没有生,没有化,就是停止的时候。
黄帝问:有不生不化的时候吗?
岐伯说:凡动物类的呼吸停止,那么其生命也就会立即消灭;凡植物类的阴阳升降停止,那么其活力也就立即萎颓。因此说没有出入,就不可能由生而长、而壮、而老、而死亡;没有升降,也就不能由生而长、而开花、而结实、而收藏。所以升降出入之气,凡是有形之物都具有。因此事物的形器,是气机生化的场所。如果形器瓦解分散,生化也就息灭了。因此任何具有形体的东西,没有不出不入、不升不降的,其间仅仅有生化的大小和时间早晚的分别而已。任何事物都存在升降出入,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常,如果失常,就有灾害。所以说:除非是无形体的东西,才能免于灾患。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人呢?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能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而同其变化的,只有真人。
黄帝说:说得好。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五运交替,与在天之六气相应,阴阳往来,寒暑变化相随,真气与邪气斗争,内外分离,六经的血气波动不安,五脏之气相互倾轧而转移,出现了太过或不及,一气独胜或二气相并,我希望知道它起始的原理和使人发病的一般常规,可否让我听听呢?
岐伯稽首拜了两拜说:问的很高明啊!这是应该明白的道理。这是上古帝王所珍贵的,也是前代医师传授下来的,我虽然不聪敏,但过去曾听老师讲过它的道理。
黄帝说:我听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教,就会使学术失传,称为“失道”;传授给不适当的人,是轻视随便泄露宝贵的大道学术。我虽然德行不高,不足以接受宝贵的大道,但是我为百姓应疾病而夭亡,而不得终其天年而悲伤。希望夫子为了保全百姓的健康和学术的永远流传,传给我大道,我来主管其事,一定按规矩来做,怎么样?
岐伯说:让我详细地讲给你听吧。《上经》中说:研究医道的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的学说才能保持长久,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这里的根本是为了推求天、地、人三气的位置啊。求天位的,是天文;求地位的,是地理;通晓人气变化的,是人事。因而太过的气先天时而至;不及的气后天时而至。所以说,天地运动的变化有常有变,而人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黄帝问:五运的气化,太过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岁木之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人们多患泄泻,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抑郁,肠中鸣响,肚腹胀满,由于木气太过,在天上的木星显得光明。木气过于亢盛,甚至会突然发怒,头昏眼花,及头部病证。这是土气无权,不能行其政令,木气独盛的现象,使天上云物飞跑,地上的草木动摇不定,甚至枝叶坠落,病人会胁部疼痛,呕吐不止。若冲阳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分外明光明,这显示木胜则金气制之。
岁火之运太过,则暑热流行,肺金受到伤害。人们多患疟疾,呼吸少气,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水泻如注,咽喉于燥,耳聋,胸中热,肩背热。在天上应火星显得格外光明。火热之气过于亢盛,在人体会有胸中疼痛,胁下胀满,胁痛,胸背肩胛间部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身体肤痛,而发生浸淫疮。这是金气不行,火气独旺的现象,火气过旺,出现雨冰霜寒。在天上的水星格外光明。如果遇到少阴或少阳司天的年份,火热之气更加亢盛,有如火烧火烤,以致水源干涸,植物焦枯。人们发病,多见谵语妄动,发狂越常,咳嗽气喘,呼吸有声,火气甚于下部,则血从二便下泄不止。若太渊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火星格外光明,这是火盛的标志。
岁土之运太过,则雨湿之气流行,肾水受到伤害。人们多病腹痛,四肢厥冷,情绪忧郁,身体沉重而烦闷。在天上相应的土星格外光明。重的见肌肉枯萎,两足痿弱不能行动,抽掣挛痛,脚跟痛,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四肢无力,不能举动,若遇土旺之时,水气无权行令,土气独旺,则湿令大行,因此泉水喷涌,河水高涨,本来干涸的池沼也会滋生鱼类了,若木气来复,风雨暴至,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可出现鱼类。人们就会病肚腹胀满,大便溏泄,肠鸣,泄泻不止。若太谿脉绝,是不治的死证。水气受伤,木气来复,在天上应木星格外光明。
岁金之运太过,则燥气流行,肝木受到伤害。人们多病两胁下及少腹疼痛,目赤而痛,眼角溃烂,两耳听不到声音。燥金之气过于亢盛,就会身体沉重烦闷,胸部疼痛牵引背部,两胁胀满,而痛连少腹。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格外光明。重的则发生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肩背疼痛,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等处疼痛的病症,在天上相应的火星格外光明。金气突然亢盛,木气被克,草木呈现收敛之象,枝叶干枯凋落。疾病多见胁肋急剧疼痛,胠胁痛不能转身,咳嗽气逆,甚至吐血衄血。太冲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格外光明。
岁水之运太过,则寒气流行,心火受到伤害。人们多患发热,心悸,烦躁,四肢逆冷,全身发冷,谵语妄动,心痛。寒气先天时早至,在天上相应的水星格外光明。水邪过度亢盛则有腹水,足胫浮肿,气喘咳嗽,眠中汗出,怕风。水气盛,则大雨下降,尘雾迷蒙不清,在天上相应的土星格外光明。如遇太阳寒水司天,则冰雹雪霜不时下降,湿气大盛,物变其形。人们多患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渴而眩晕。如神门脉绝,是不治的死证。在天上相应的火星失明而水星光亮。
黄帝说:很好。五运不及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岁木之运不及,燥气就会旺盛流行,生气不能及时而来,草木不能当时升荣。肃杀之气亢盛,使刚硬的树木受刑而碎裂如劈,柔嫩的枝叶就会萎弱干枯。在天上相应的金星显得光明。人们多患中气虚寒,胠胁疼痛,少腹痛,腹中鸣响,大便溏泄。在气候方面,冷雨不时下降,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光明,五谷中青色的谷物不能成熟。如遇阳明司天,金气抑木,木气不能行其政令,失去应有的生气,草木在夏秋再度繁荣,生化之气就显得峻急,因为燥土二气俱盛,在天上相应金、土二星光明,所以草木开花结实的过程非常急促,很早就凋谢。木气受克制,其子气火气来复,就会炎热如火,湿润的变为干燥,柔嫩脆弱的变为干枯焦槁,枝叶从根部重新生长,而致开花结实并见。在人体则热气郁于皮毛,多病寒热、疮疡、疿疹、痈痤。在天上相应金、火二星光明,在五谷则外强中干,秀而不实。白霜提前下降,肃杀之气流行,寒雨非时,损害万物,味甘色黄之物多为虫蛀。在人则脾土受邪,火气后起,心气亢盛较晚,火气克金,金气被抑制。谷物不能成熟,疾病多是咳嗽,鼻流清涕。在天上相应金心与火星光明。
岁火运之不及,寒气就旺盛流行,夏天生长之气不能行其政令,万物就会由茂盛走向零落。阴寒凝滞之气过盛,则阳气不能生化,万物的荣美就受到摧折,在天上相应水星光明。人们多病,胸中疼痛,胁部胀满,两胁疼痛,胸膺部、背部、肩胛之间及两臂内侧疼痛,抑郁眩晕,视物不清,心痛,突然失音,胸腹肿大,胁下与腰背相互牵引疼痛,重的则屈不能伸,髋骨与大腿之间不能活动自如。在天上相尖的火星失明,水星光明,赤色的谷类不能成熟。火被水抑制,其子气土气来复,于是土湿之气,上蒸为云,大雨将至,水气受到抑制,病见大便溏泄,腹中胀满,饮食不下,腹中寒冷鸣响,大便泄泻如注,腹中疼痛,突然拘挛、萎缩麻木、两足不能支撑身体。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水星失明,黑色谷物不能成熟。
岁土之运不及,风气因而大规模流行,土气失去生化能力,风气旺盛,则草木茂盛繁荣。但因过分飘扬,虽外秀而不能结实,在天上相应的木星光明。百姓的疾病多见泄泻,霍乱,身体沉重,腹中疼痛,筋骨动摇,肌肉跳动酸痛,易怒。寒水的藏气失制而旺盛,虫类提早伏藏在土中,在人都病寒泄中满,在天上相应木星光明、土星失色,黄色谷物不能成熟。土受木克,其子气金气来复,秋收之气当令,呈现严肃峻烈之气,大树也枝叶凋谢,人体则胸胁突然疼痛,连及少腹,长出气。凡味甘色黄的五谷被虫食蛀食,邪气客于脾土,黄色谷物减产,百姓食物减少,饮食失养。金气胜木,所以青色谷物受到损害,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光亮、土星失明。如遇厥阴司天相火在泉,则流水不能结冰,本已冬眠的虫类,重新出现,寒水之气不能主事,金气也不能复盛,在天上相应木星光明,人们也就健康了。
岁金之运不及,火气就会流行,木气得行政令,生长之气专胜,万物因而茂盛,气候干燥炎热。在天上相应的火星光明。人们多患肩背闷重,鼻流清涕,喷嚏,大便下血,泄泻如注。秋收之气后于天时而至,在天上相应的金星失明,火星光明,白色的谷类不能及时成熟。金气被抑制,其子气水气来复,寒雨突然降下,以致降落冰雹霜雪,杀伐万物,人体阴寒之气厥逆而格拒,阳气反而上行,后头部疼,连及头顶,发热。在天上相应水星光明、火星失明,红色谷物不能成熟。人们多病口中生疮,甚至心痛。
岁水之运不及,湿气大规模流行,水不制火,火气反行其令,暑雨多降。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人们多患腹部胀满,身体困重,大便溏泄,阴性疮疡脓水稀薄,腰股疼痛,下肢关节活动不利,烦闷抑郁,两脚痿弱厥冷,脚底疼痛,甚至足背浮肿。这是由于冬藏之气不能行其政令,肾气不平衡,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水星失明,黑黍不能成熟。如遇太阴司天,寒气在泉,则大寒之气时时侵袭,虫类很早就伏藏冬眠,地上结成厚冰寒,阳气伏藏,不能发挥温暖作用。人们多患下半身的寒性病,甚至腹满浮肿,在天上相应的土星光明、火星失明,谷类黄色之稻成熟。水气被抑制,其子气木气来复,因而大风暴发,草类偃伏,树木凋零,生长之气不能发挥作用。人的面色时时改变,筋骨拘急疼痛,肌肉跳动抽掣,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物体看上去像裂开的样子,肌肉发出风疹,若邪气进入胸膈之中,则心腹疼痛,这是木气太过,土气受伤,黄色的谷类没有收获,在天上相应的木星光明、土星失明。
黄帝说:很对。希望听听五气与四时相应的关系。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木运不及的,如果春天有和风使草木萌芽抽条的正常时令,那秋天也就有雾露润泽而凉爽的正常气候;如果春天反见寒冷惨凄霜冻残贼的秋天气候,那夏天就有炎热燔烧的气候。它的灾害发生在东方,在人体应在肝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胠胁部,外在关节。
火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显明的正常气候,那冬天也就有严肃霜寒的正常时令;如果夏天反见萧条惨凄寒冷的冬天气候,那就时常会有尘埃昏蒙和倾盆大雨的情况。它的灾害发生在南方,在人体应在心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部,外在经络。
土运不及的,如果辰、戌、丑、未月有尘土飘扬云雾润泽的正常时令,那春天就有风和鸟鸣,草木萌芽的正常气候;如果辰、戌、丑、未月有狂风拔倒树木的变化,那秋天也就有久雨不止的肃杀气象。它的灾害发生在四隅,在人体应在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运不及的,如果夏天有明显湿气郁蒸的正常时令,那冬天也就有冰冻寒冷的正常气候;如果夏天出现有如烈火烧灼的炎热气候,那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它的灾害发生在西方,在人体应在肺腑,其发病部位内在胸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运不及的,辰、戌、丑、未月有湿润埃云的正常气候,则时常有和风生发的正常反应;如果辰、戌、丑、未月出现尘埃迷暗,狂风暴雨的变化,则时时会有暴风骤起、吹断树木的反应。它的灾害发生在北方,在人体应在肾脏,其发病部位内在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
五运之气的作用,好比权衡之器,太过的加以抑制,不及的加以辅助,正常的气化则和平地反应,反常的气化则必使其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道理,是四时气候应有的规律。如果失去了这些规律,天地之气就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受自然内在规律的控制;阴阳往来的变化,从四时寒暑来显示出征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夫子所讲的五气变化于四时气候的相应,可以说很详尽了。既然气的动乱是互相遇合而发生的,发作又没有一定的规律,突然相遇而发生灾害,怎样预知呢?
岐伯说:五气的变动,固然没有一定常规,然而它们的德、化、政、令和灾变,都是各自不相同的。
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东方生风,风能使木气旺盛。木的特性是敷布和气,它的生化是滋生繁荣万物,它的职权是舒展阳气,宣通经络,它的表现是风,它的异常变化是狂风怒号,它的灾害是摧残散落。
南方生热,热能使火气旺盛。火的特性是光明显著,它的生化作用是使万物繁容茂盛,它的职权是明亮光耀,它的表现是热,它的异常变化是销烁煎熬,它的灾害作用是焚烧。
中央生湿,湿能使土气旺盛。土的特性是湿热滋润,它的生化作用是使万物充实丰满,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安静,它的表现是湿,它的异常变化是暴雨骤降,它的灾害是久雨不止,土溃泥烂。
西方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的特性是清洁,它的生化是万物紧缩收敛,它的职权是使万物锐急,它的表现是干燥,它的异常变化是肃杀,它的灾害是青干凋落。
北方生寒,寒能使水气旺盛。水的特性是寒冷,它的生化是使万物清净而安谧,它的职权是使万物凝固严整,它的表现是寒冷,它的异常变化是严寒冰冻,它的灾害是冰雹霜雪。所以观察它的运动,有特性、生化、权力、表现、变异、灾害,而万物与之相随,人也与之相应。

黄帝问:夫子讲过五运的不及太过,与天上的五星相应。现在五运的德、化、政、令、灾害、变异,并不是按常规发生,而是突然的变化,五运是否也随之变动呢?
岐伯说:五星是随天道的运动而运动的,所以它不会妄动,不存在不应的问题,突然而来的变动,是气候相交合所发生的偶然变化,与天道运行无关,所以五星不受影响。因此说:五心应常规,不应突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五星与天运正常相应的规律怎样呢?
岐伯说:各从其天运之气而变化。
黄帝问:五星运行的缓慢迅速、逆行顺行,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五星在它的轨道上运行,如久延而不进,或逆行留守,而光芒变小,就叫“省下”,好像察看所属分野的情况;若在其轨道上去而速回,或迂回而行的,称为“省遗过”,好像察看所属分野中的情况是否有遗漏和过错;若久延不进而回环旋转,似去似来的,称为“议灾”或“议德”,好像建议在其所属的分野中降灾和降幅。气候的变化近则小,变化远则大。光芒大于正常一倍的,气化亢盛;大两倍的,灾害即发。小于正常一倍的,气化衰减,小两倍的,称为“临视”,省察在下之过与德。有德的降福,有过的降灾。所以五星之象的显现,高而远的就小,低而近的就大。大则喜怒灾变的感应近,小则祸福降临的日期远。岁运太过的,主运之星就向北越出常道;运气相和,则五星各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所以岁运太过,被制之星就暗淡而兼见母星的颜色;岁运不及,那运星就兼见所不胜的颜色。顺从天地的人,看见了天道的微妙变化,而不知其理,心里非常忧惧,道理深远而适宜,但谁能明白它的好处呢?那些无知之人,妄行猜测,毫无征验,徒然用来恐吓侯王。
黄帝问:五星在灾害方面的应验,情况怎样?
岐伯说:也是各从岁运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岁时的更至有盛衰,运星的侵犯有逆顺,留守日期有长短,五星所见的形象有好坏,心宿所属有胜负,征验所应就有有吉有凶了。
黄帝问:星象的好坏怎样?
岐伯说:五星的形象有喜、怒、忧、丧、泽、燥的不同。这是星象变化所常见的,必须小心观察。
黄帝问:星象的喜、怒、忧、丧、泽、燥六种现象,与五星的高低有无关系?
岐伯说:五星的形象虽有高下的不同,但其应验是一致的,所以人体也与之相应。
黄帝说:讲得对。它们的德、化、政、令的动静损益,都是怎样的?
岐伯说:德、化、政、令与灾变都有一定的规律,不能彼此相加。胜盛则复盛,胜衰则复衰,不能随意增多。胜复往来的日数,多少相同,不能随便超越。五行阴阳的升降只有互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不会在没有对方的情况下单独存在。这些都是从运动中所产生而往复循环的。
黄帝问:它们对疾病发生有什么影响?
岐伯说:德、化是五气正常的吉祥征兆;政、令是五气的职权和表现形式;变易是产生胜气与复气的纲纪;灾祸是万物损伤的开始。大凡人气与岁气相应的,就和平无病;不相应的,就会生病;重复感受邪气病就言就严重了。
黄帝说:讲得好。这些都是所谓的精深高明的理论,圣人的伟大事业,阐扬医学的大道理,达到了无穷无际的境界。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定能应验于人身;善于谈论古代的,必定能应验于现在;善于谈论气化的,必定能通晓万物;善于谈论感应的,就会与天地造化相统一;善于谈论化与变的,就会通达自然界变化莫测的道理。除非夫子,还有谁能够说清楚这些精深的道理呢?
于是选了一个好日子,把它藏在灵兰书室里,每天早晨取出来诵读,命名为《气交变》。不进行斋戒,就不敢随便打开,非常慎重的传于后世。


四、心得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万物与人皆应于天之道。天道六六之节,时序盛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天地之气,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守常。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气交变,六气太过与不及,有常有变。治化,而人应之。是否生病,则要看真邪相薄的状况。守本位而权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 23: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周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一、抄写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盛衰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瘈,其味苦,其音征,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风云并兴,草木晚荣,苍干雕落,物秀而实,肤肉内充。其气敛,其用聚,其动繻泪拘缓,其发惊骇,其脏肝,其果枣李,其实核壳,其谷稷稻,其味辛酸,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虫毛介,其主雾露凄沧,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从金化也。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其甘虫,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萧飋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所谓覆也,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廷。
伏明之纪,是为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服,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征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征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凝惨栗冽,则暴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霒(音阴义同)淫雨。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秕也。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流满否塞,从木化也。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
从革之纪,是为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其发咳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其虫介羽,其主明曜炎烁,其声商征,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少商与少征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邪伤肺也。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岁气早至,乃生大寒。
涸流之纪,是为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闳,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湿狐貉,变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雕零,邪乃伤肝。
赫曦之纪,是为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喧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羽与正征同。其收齐,其病?,上征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支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坚成之纪,是为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其德雾露萧飋,其变肃杀雕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仰息。上征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流衍之纪,是为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故曰:天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焠,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日疡,寒热胕肿。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稽,中满不食,皮(疒上君下巾)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廱。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上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萎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地烈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
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裸虫育,鳞虫不成。
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
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
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
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
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知。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帝曰:善。

二、字词
政: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出兵讨伐不义之地。,甲骨文正,征伐不义之地攴,持械攻击),表示武力征服。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论:”是“”的本字。,甲骨文口,评说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典籍中的教义。当““评说”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另造)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论”,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侖”简化成“仑”

三、翻译
黄帝问:宇宙太虚深远广阔无边,五运循环不息。其中有盛衰的不同,随之而人体也有损益的差别,希望听听五运中的平气,是怎样命名的?怎样确定其标志的?
岐伯回答说:问得真有高明啊!木的平气,是敷布和柔,称为“敷和”;火的平气,是上升而光明,称为“升明”;土的平气,是广布生化,称为“备化”;金的平气,是清静平和,称为“审平”;水的平气,是静穆顺达,称为“静顺”。
黄帝问:不及怎样?
岐伯说:如果不及,木就委曲无阳和之气,称为“委和”;火就伏藏而无光明,称为“伏明”;土就低下而缺乏生化之气,称为“卑监”;金就可因可革而无坚硬之气,称为“从革”;水就干涸而无湿润之气,称为“涸流”。
黄帝问:太过怎样?
岐伯说:如果太过,木就会发生过早,称为“发生”;火就会炎势太盛,称为“赫曦”;土就会过于高厚,称为“敦阜”;金就会过于刚硬,称为“坚成”;水就会满溢外流,称为“流衍”。
黄帝说:以上平气、太过和不及三气的标志,希望听听怎样候察。
岐伯说:问得全面啊!敷和的标志,木的德性敷布畅达于四方之上下,阳气舒畅,阴气散布,五行的气化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其气正直,其性顺从万物,其作用如树木枝干的曲直自由伸展,其生化能使万物繁荣,其属类是草木,其职能是发散,其气候是温和,其职能的表现是风,应于人的内脏是肝,肝畏惧清凉的肺金之气,肝关联于眼目,在谷类是麻,果类是李,其果实是核仁,所应的时令是春,在虫类是毛虫,在畜类是犬,在颜色是苍,其所充养的是筋,其发病则为里急而胀满,其在五味是酸,在五间是角,在物体来说是属于中坚,其在河图成数是八。
升明的标志,南方火运正常行令,其德性普及四方,五行气化平衡。其气上升,其性急速,其作用是燃烧,其生化能使万物繁荣茂盛,其属类是火,其职能是光明显耀,其气候炎暑,其职能的表现是热,应于人体内脏是心,心畏惧寒冷的水气,心关联着舌,其在谷类是麦,果类是杏,其在果实是丝络,所应的时令是夏,在虫类是羽虫,在畜类是马,其在颜色是赤,其所充养的是血,其发病则为肌肉跳动,身体抽搐,其在五味是苦,在五音是徵,在物体属于络脉一类,其在河图成数是七。
备化的标志,天地气化协调和平,其德性流布于四方,五行气化都能均衡完善地进行。其气平和,其性和顺,其作用能高能下,其生化能使万物成熟丰满,其属类是土,其职能是使万物安静,其气候是湿热交蒸,其职能的表现是湿,应于人体内脏视脾,脾畏惧风,脾关联着口,其在谷类是稷,果类是枣,其在果食是果肉,其所应的时令是长夏,在虫类是倮虫,在畜类是牛,在颜色是黄,其充养的是肉,其发病为痞塞,在五味是甘,在五音是宫,在物体是属于肌肤一类,在何图成数是五。
审平的标志,金的气化收敛而无剥夺,肃杀而无残害,五行的气化都能宣畅清明。审平之气洁净,其性刚强,其作用是使万物成熟散落,其生化能使万物结实收敛,其属类是金,其职能为清劲严肃,其气候清凉急切,其职能的表现是燥,应于人体的内脏是肺;肺畏火热,肺关联着鼻,其在谷类是稻,果类是桃,所充实的是外壳,其所应的时令是秋,在虫类是介虫,在畜类是鸡,在颜色是白,其充养的是皮毛,其发病为咳嗽,在五味是辛,在五音是商,在物体是属于外壳坚硬的一类,在河图成数是九。
静顺的标志,藏气能藏纳而无害于万物,其生化平顺而下行,五行的气化都能完整。其气明静,其性向下,其作用为水流灌溉,其生化为凝固坚硬,其属类为水,其职能是流动不息,其气候严寒肃静,其职能的表现是寒,应于人体的内脏是肾,肾怕湿土,肾关联着二阴,在谷类是豆,果类是栗,在果实是液汁,其所应的时令是冬,在虫类是鳞虫,在畜类是猪,其颜色是黑,其充养的是骨髓,其发病则为厥逆,在五味是咸,在五音是羽,在物体是属于液体一类,在河图成数是六。
所以万物发生时而不杀伤,成长时而不惩罚,化育时而不制止,收敛时而不残害,藏储时而不抑制。这就叫做平气。
委和的标志,称为胜生。生气不能发挥作用,土之化气于是发扬播散,火之长气自然平静,收令于提早到来。凉雨不时下降,风云交相交换,草木繁荣晚于时令,并且易于干枯凋落,万物早秀早熟,皮肉充实。其气收敛,其作用聚集,在人体的变动是筋络拘挛或软弱无力,或者易于惊骇,其应于内脏为肝,在果类是枣、李,在果实中是核和壳,在谷类是稷和稻,在五味是酸和辛,在颜色是白而苍,在畜类是犬和鸡,在虫类是毛虫和介虫,所主的气候是雾露寒冷之气,在声音是角和商,其病变为摇动和恐惧,这是木运不及而从金化的缘故。所以少角等同半商,上角与正角相同,上商与正商相同,其发病为四肢痿弱、痈肿、疮疡、生虫等病,这是因为邪气伤肝。这时上宫与正宫相同。木受金克,起初是一片萧瑟肃杀的景象,但随之则为火势炎炎,其灾害应于东方,这是由于金气克木,火气前来报复。当火气来复,属火的飞虫、蠹虫、蛆虫和雉鸡应之而出,木郁至极,主会震发而为雷霆。
伏明的标志,称为胜长。火的长气不得发扬,水的藏气反而乘机布散,金的收气也自行职权,土的化气平定而不能发展,寒冷之气常现,暑热之气衰减,万物虽承土的化气而生,但因火运不足,生而不能成长,虽能结实,然而幼小,及至长夏生化的时候,已经衰老了。由于阳气伏藏,所以蛰虫很早就蛰藏起来了。火气郁结,所以当其发用时,必然横暴,其变动每隐现多变,无一定之规。其发病为疼痛,其应于内脏为心,其在果类为栗和桃,其在果实是丝络和液汁,在谷类是豆和稻,在五味是苦和咸,在颜色是玄和丹,在畜类是马和猪,在虫类是羽虫鳞虫,在气候主冰雪霜寒,在声音是徽、羽,其病变为昏乱糊涂,悲哀易忘,这是火运不及而从水化的缘故。所以少徽和少羽相同,上商与正商相同,这是邪气伤心所致。火运衰弱,所以阴凝惨淡、寒风凛冽,随之而暴雨淋漓不止,其灾害应于南方。所以伏明主暴雨下注,雷霆震惊,乌云蔽日,阴雨连绵。
卑监的标志,称为减化。土的化气不得行其政令,而木的生气独旺,长气自能完整如常,雨水过期不降,收气平定,风寒并起,草木虽繁荣美丽,但秀而不能成实,所成的只是粃子一类不饱满的东西。其气散漫,其作用不足而过于静定,其变动为病发疮疡溃烂、痈肿,并发展为水气不行的水肿,其应于的内脏是脾,在果类是李和栗,其所充实的是液汁和核仁,在谷类是豆和麻,在五味是酸、甘,在颜色是苍、黄,在畜类是牛和犬,在虫类是倮虫毛虫,其所主的气候是大风刮起,树木动摇,有摧折之势,在声音是宫、角,其发病为胀满否塞不通,这是土运不及而从木化的缘故。所以少宫和少角相同,上宫和正宫相同,上角和正角相同,其发病为泄泻,这是邪气伤脾所致。土衰木胜,所以见风势振动,树木摧折飘扬,随之而草木干枯凋落,其灾害应于中宫而通于四方。其所主败坏折伤,有如虎狼之势,清冷之气发生作用,生气被抑制而不能行使职能。
从革的标志,称为折收。金之收气后于天时而至,生气得以张扬,火之长气和土之化气合而相得,火的职能得以施行,万物繁茂。其气发扬,其作用是急噪,其变动发病为咳嗽失音、胸闷气逆,发展为咳嗽气喘,其所应的内脏为肺,在果类为李和杏,在果实是外壳和丝络,在谷类是麻和麦,在五味是苦与辛,在颜色是白和丹,在畜类是鸡和羊,在虫类是介虫羽虫,其所主的气候是晴朗炎热,在声音为商、徵,其病变为喷嚏、咳嗽、鼻塞流涕、衄血,这是金运不及而从火化的缘故。所以少商和少徵,上商和正商相同,上角和正角相同,其病变是由于邪气伤肺。金衰火旺,所以火势炎热,火气过盛则水气来复,随之见冰雪霜雹,其灾害应于西方。其所主的鳞虫之伏藏,猪、鼠之阴沉,冬藏之气提早而至,于是发生大寒。
涸流的标志,称为反阳。水之藏气衰弱,不能行使其封藏的职能,土之化气因而昌盛,火之长气乘机宣行而布于四方,蛰虫不按时伏藏,土润泽而泉水减少,草木条达茂盛,万物繁荣秀丽而丰满。藏气不得流畅,其作用为暗中渗泄,其变动为癥结不动,发病为干躁枯槁,其应内脏为肾,在果类是枣、杏,在果实是汁液和肉,在谷类是黍和稷,在五味是甘、咸,在颜色是黄、黑,在畜类是猪、牛,在虫类是鳞虫和倮虫,其所主的气候,是尘土飞扬,天空昏暗,在声音是羽、宫,其病变为痿厥和下部的癥结,这是水运不及而从土化的缘故。所以少羽和少宫相同,上宫与正宫相同,其病见大小便不畅或闭塞不通,是邪气伤肾所致。水运不及,故尘埃昏蔽,或骤然下雨,但木气来复,随之反见大风振动,树木倒拔,其灾害应于北方,毛虫像狐狢之类应之而出,变化而不潜藏。
所以五运有不及之时,所胜与所不胜之气,就乘其衰弱而行令,好象不速之客,不招自来,暴虐而毫无道德,灾害必然反加到自己身上,这是子来报复的关系。暴虐轻微的受到的报复就轻,严重的受到的报复也严重,这是运气中的常规。
发生的标志,称为启陈。土气因木气太过而疏松发泄,草木之青气条达,阳气温和布化于四方,阴气随从阳气,生气浮厚,化生万物,万物因之欣欣向荣。其运化为生发,其气秀美,其职能为散布,其表现为舒展畅达,其在人体的变动是颤摇、眩晕和巅顶部的疾病,其性能是和风四布,推陈出新,若变化则为狂风振摇,树木摧折,其在谷类是麻、稻,在畜类是鸡、犬,在果实是李、桃,在颜色是青、黄、白,在五味是酸、甘、辛,其象征为春天,其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厥阴、足少阳,在内脏为肝、脾,在虫类是毛虫介虫,在物体属内外坚硬,其病变则为怒。这时太角与上商同。若遇上徵少阴君火司天,火性上逆,木旺克土,故病发气逆、吐泻。若木气太过,不守自己的品行而去侮土,则金之收气来复,以致发生秋令劲急的景象,甚则有肃杀之气,突然气候清凉,草木凋零,邪气会损伤肝脏。
赫曦的标志,称为蕃茂。阴气从内而化,阳气发扬在外,炎暑的气候施行,万物得以昌盛。其生化之气为成长,火气上升,其职能是活动,其表现为显露声色,其变动能使人身烧灼发热,神志撩乱不宁,其性能是暑热郁蒸,其变化则为炎热如烈火喧腾,其在谷类是麦、豆,在畜类是羊、猪,在果类是杏、栗,在颜色是赤、白、黑,在五味是苦、辛、咸,其象征为夏天,在人体的经脉是手少阴、手太阳和手厥阴、手少阳,在内脏为心、肺,在虫类是羽虫鳞虫,在物体属脉络和津液,在人体的病变主笑、疟疾、疮疡、失血、发狂、目赤。赫曦与上羽正徵相同,收令得以正常施行,在人发病为痓,逢徵则收气不能及时施行。由于火运暴烈,水之藏气来复,以致时见阴凝惨淡的景象,甚至雨水霜雹,转为寒冷,病变多是邪气伤心。
敦阜的标志,称为广化。其德行敦厚而清静,使万物顺时令生长乃至充盈,土的至阴之气内实,万物就能生化而成形,土运太过,则见土气蒸腾如烟,朦胧笼罩于山陵之上,大雨时常降下,湿气主事,燥气隐退。其运化圆满,其气丰盛,其职能主安静,其表现是周密祥备,其变动在人体则湿气积聚,其性能使万物柔润光泽,其变化则为雷霆震动、暴雨骤至、山崩土溃,在谷类是稷、麻,在畜类是牛、犬,在果类是枣、李,在颜色是黄、黑、青,在五味是咸、酸,其象征为长夏,在人体的经脉是足太阴、足阳明,在内脏为脾、肾,在虫类是倮虫毛虫,在物体属于肌肉和果核一类。其病变为腹满,四肢举动不便,土运太过,木气来复,所以大风迅速而来,疾病多为邪气伤脾。
坚成的标志,称为收引。天气洁净,地气明朗,阳气跟随阴气的职能而生化,燥金之气行使职权,因而万物都成熟,但秋收之气频繁四布,长夏的化气未能尽终其职能。其生化是提早收成,其气是削伐,其职权过于肃杀凋零,其表现是尖锐急切,其在人体之变动为突然折伤和疮疡、皮肤病,其性能是散布雾露秋风,其变化则为肃杀凋零的景象,在谷类是稻、黍,在畜类是鸡、马,在果类是桃、杏,在颜色是白、青、丹,它化生的五味是辛、酸、苦,其象征为秋天,在人体上相应的经脉是手太阴、手阳明,在内脏是肺与肝,其在虫类是介虫羽虫,生成物体是属于皮壳和丝络一类,其病变,大都为气喘有声,呼吸困难。若这时上徵与正商相同。金气被抑制,则木气不受克制,生气就能与长、化、心、藏之气齐同,而正常行令,其病变为咳嗽。金运太过,行使职权过分暴虐,各种树木枯槁不荣,草类柔软脆弱,焦首干死,但继火之长气来复,所以炎热的天气又流行,蔓草被炙烤,渐至枯槁,病变多邪气伤肺。
流衍的标志,称为封藏。水寒之气掌管万物的变化,天地间严寒阴凝,闭藏之气行使其职权,火的生长之气不得发扬。其生化为凛冽,其气为坚凝,其职权为安静,它的表现是流动灌注,其在人体的变动则或为吐涎沫,或为下泻,其性能是阴凝惨淡的寒冷雾气,其气候的变化为冰雪霜雹,在谷类为豆、稷,在畜类是猪、牛,在果类是栗、枣,其颜色是黑、丹与黄,化生的五味是咸、苦、甘,其象征为冬天,在人体相应的经脉是足少阴、足太阳,在内脏为肾和心,在虫类是鳞虫倮虫,生成物体属充满汁液的一类,其病变是胀。流衍逢上羽,火的生长之气更不能布化。如果水行太过,则土之化气来复,而水土交争,大雨不时下降,病变多为邪气伤肾。
所以说:不能保持正常的性能,横施暴虐,而欺侮被我所胜者,但结果必有胜我者前来报复,若行使政令平和,即使所胜之气来侵,也能同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天气不足于西北,北方寒,而西方凉;地气不满于东南,南方热,东方温。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天气的阴阳,地势的高低,都随着四方疆域的大小而有不同。东南方属阳,阳的精气自上而下降,则南方热而东方温;西北方属阴,阴的精气自下而上承,则西方凉而北方寒。所以地势有高低,气候有温凉,地势高的气候就寒,地势低的气候就热,所以往西北寒凉地方去就容易有胀病,往东南温热的地方去就容易有疮疡。胀满,用通利药可治愈,疮疡,用发汗药可治愈。这是气候和地理影响人体腠理开闭的一般情况,在治疗上根据病情大小的不同而变化就可以了。
黄帝问:它人的寿命长短有什么关系?
岐伯说:阴精上承的地方,腠理致密,其人多长寿;阳精下降的地方,腠理开发,其人多夭折。
黄帝说:说得好。但人有了病,应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西北方气候寒冷,就往散外寒清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应该收敛阳气温内寒。这是同样的病证而治法不同的道理。所以说: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药治疗,并可用汤水侵渍;气候温湿的地方,多内寒,可用温热药治疗,又必加强内守,不使真阳外泄,治法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统一,这样可使气机平和。如果有真假寒热之病,又该用相反的方法治疗。
黄帝说:说得好。但同是一个地区的气候,而生化寿夭,各有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道:这是地势的高下不同导致的。地势高的地方多寒,属于阴气所治;地势低下的地方多热,属于阳气所治。阳气太过,四时气候就来得早;阴气太过,四时气候就来得晚。这就是地理高下与生化迟早关系的一般规律。
黄帝又说:那么它与寿夭也有关系吗?
岐伯说:地势高的地方,因为寒收则元气内守而多寿;地势低的地方,因为热散则元气外泄而多夭。地域差异的大小跟这种差别成正比的关系,地域差异小寿夭的差别就小,地域差异大寿夭的差别就大。所以治病必须懂得天道和地理,阴阳的交胜,气候的先后,人的寿命长短,生化的时期,然后才可以了解人的形体和气机啊。
黄帝说:说得好。一岁之中,当病而不病,脏气当相应而不相应,当发用的而不发用,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司天之气制约着,人体五脏之气顺从于天气的缘故。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气下临,弥漫于大地,人身肺气上从天气,燥金之气起而用事,草木受灾,炎热如烧灼,金气因之变革,而且消耗,火气太过,暑热流行,病变有咳嗽,喷嚏,鼻涕,衄血,鼻塞,口疮,寒热,浮肿。厥阴在泉,风气流行于地,尘土飞扬。病变为心痛,胃脘痛,厥逆,胸鬲不通,病变急暴快速。
阳明司天之年,燥气下临于地,人身肝气上从天气,风木之气起而用事,土气必受灾害,凄沧清冷之气常常到来,草木被克伐而枯萎。人体发病为胁痛,目赤,眩晕,摇动,战栗,筋脉痿弱,不能久立。阳明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故突然热至,地上暑热蒸腾,阳气郁结于内而发病,尿色改变,寒热往来如疟疾,重则发生心痛。火气流行于草木枯槁之时,流水不得结冰,蛰虫反外见不藏。
太阳司天之年,寒水之气下临于地,人身心气从天气。火气显明,火热之气起而用事,金气必然受伤,寒冷之气时时出现,寒气太过则水结成冰,由于火气被迫而上从天气,所以发病为心热烦闷,咽喉干燥,常口渴,鼻涕,喷嚏,易于悲哀,时常打呵欠。热气妄行于上,所以寒气报复于下,寒霜不时下降,水气凌心,则神气伤,发病为善忘,重的至心痛。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土能制水,所以土气滋润,水流丰沛,寒水之客气加临,火为沉阴所化,万物因寒湿而发生变化,在人体的病变则为水饮内停,腹满,不能饮食,皮肤麻痹,肌肉不仁,筋脉不利,甚至浮肿,背部生痈。
厥阴司天之年,风木之气下临于大地,人身脾气上从天气,土气隆盛,湿土之气起而用事,水气受损,土从木化,受其克制,其功用发生变易。人体发病为身体沉重,肌肉枯萎,饮食减少,口爽无味。风气运行于宇宙之间,云气与草木为之动摇,在人体之病变为目眩,耳鸣。厥阴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火气横行,大地一片暑热,在人体则见大热,消烁津液,多见赤痢赤带。本该蛰居的虫类不藏而常见于外,流水不能成冰,其所发之病机急速。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火热之气下临于大地,人身肺气上从天气,燥金之气起而用事,则草木受灾。发病多为气喘,呕吐,寒热,喷嚏,鼻涕,衄血,鼻塞不通。暑热流行,甚至病发疮疡,高热,暑热酷热,大有金熔石化之势。少阴司天则阳明燥气在泉,清燥之气行地,则寒凉之气常至,在病变多为胁痛,好出长气,肃杀之气行令,草木性质就要变化了。
太阴司天之年,湿气下临于大地,人身肾气上从天气,寒水之气起而用事,火气受损,寒水畏湿土而从土化,土气上冒而为云雨。人体发病为胸中不通利,阴痿,阳气大衰,阳不能举而失去作用。当土旺之时则感腰臀部疼痛,转动不便,厥逆。太阴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故地气因凝闭藏,大寒将至,蛰虫很早就蛰伏,发病多为心下痞塞疼痛。若寒气太过则土地冻裂,冰冻坚硬,病发为小腹痛,常常影响进食。水气上乘金气,水得金生,寒凝更著,所以井水增加,水味变咸,这是由于河中流水减少的缘故。
黄帝问:每年有的虫类能够胎孕繁殖,有的不能生育,这生化的不同情况,究竟是什么气导致的呢?
岐伯说:六气和五行所化的五种虫类,是相胜相克。若六气与运气相同,则生物就会繁殖;若六气与运气不相同,则生物就会减衰。这是天地孕育的道理,生化的自然规律。所以厥阴司天的时候,毛虫不受影响而安静,羽虫可以生育,介虫不能生成;若厥阴在泉,毛虫可以生育,倮虫遭受损耗,羽虫也就不育。少阴司天的时候,羽虫不受影响而安静,介虫可以生育,毛虫不能生成;若少阴在泉,倮虫可以生育,介虫遭到耗损,不得生育。太阴司天的时候,倮虫不受影响而安静,鳞虫可以生育,羽虫不能生成;太阴在泉,倮虫可以生育,鳞虫虽育而不能生成。少阳司天的时候,羽虫不受影响而安静,毛虫可以生育,倮虫不能生成;少阳在泉,羽虫可以生育,介虫遭受耗损,毛虫不能生育。阳明司天的时候,介虫不受影响而安静,羽虫可以生育,介虫不能生成;阳明在泉,介虫可以生育,毛虫遭到耗损,羽虫不能生成。太阳司天的时候,鳞虫不受影响而安静,倮虫可以生育;太阳在泉,鳞虫遭到耗损,倮虫不能生育。凡是遭到克制而不能成长的气运,就更严重了。所以六气所主各有所胜,而岁运所立,各有其生化的作用。在泉之气,制约己所胜者;司天之气,制约胜己者;司天之气制色,在泉之气制形。五种虫类的繁衍和衰微,都是适应着六气而产生的,所以有胎孕和不育的分别,这不是治化的不全,而是运气的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叫做“中根”。中根以外的六气,也是根据五行而施化,所以生化之气不齐,而有臊、焦、香、腥、腐五气,酸、苦、辛、咸、甘五味,青、黄、赤、白、黑五色,毛、羽、倮、鳞、介五类的分别,它们在万物之中各得其所宜。
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如果神离去了,则生化的机能也就停止。凡生命根源于外的,叫做气立,假如在外的六气歇止,那么生化也就随之断绝了。所以说运各有制约,各有相胜,各有所生,各有所成。所以说:设若不知道岁运和六气的加临,以及六气同异,就不能晓得生化。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气形成就能生化,气分散就能造就物体的形质,气敷布就可繁殖,气终了万物之象便发生变化,一切物质都是如此。然而五味所禀受之气,在生化上有厚有薄,在成熟上有少有多,其结果与开始也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受在泉之气所控制,所以生化上有厚薄多少的差异,所以其生化,非天气则不生,非地气则不长。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寒、热、燥、湿的气化各有不同。所以少阳相火在泉的时候,寒毒之物不能生长,金从火化,所以味辛,其主治之味是苦、酸,谷类颜色是苍色和丹色。阳明燥金在泉的时候,湿毒之物不能生长,木从金化,所以味酸,其气温,其主治之味是辛、苦、甘,谷类颜色是丹色和素色。太阳寒水在泉的时候,热毒之物不能生长,火从水化,所以味苦,其主治之味是淡和咸,谷类颜色黄色和黑色。厥阴风木在泉的时候,清毒之物不能生长,土从木化,所以味甘,其主治之味是酸、苦,谷类颜色是青色和红色。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木火相生,则气化专一,其味纯正。少阴君火在泉的时候,寒毒之物不能生长,金从火化,所以味辛,其主治之味是辛、苦、甘,谷类颜色是白色和红色。太阴湿土在泉的时候,燥毒之物不能生长,水从土化,所以味咸,其气热,其主治之味是甘和咸,谷类颜色是黄色和黑色。太阴在泉,而其气化淳厚,土能制水,所以咸味得以内守,土居土味,而能生金,其气专精,所以辛味也得以生化,能与湿土同治。
所以说:因司天、在泉之气不及而引起的疾病应该用补法,补就要顺其气而补;因司天在泉之气太过而引起的疾病应该用逆治法,逆治就是要逆其气而治,都要根据病情的寒热盛衰来调治。所以说:无论用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之法,总要先找着病气的所在,再治疗。身体强壮能耐受毒药的就给以性味厚的药,身体柔弱而不能耐受毒药的,就给以性味薄的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若病气反其常候,病在上而治其下;病在下而治其上;病在中而治其左右。治热证用寒药,应该温服;治寒证用热药,应该凉服;治温证用凉药,应该冷服;治清证用温药,应该热服。病人虚实不同,制方就不同,所以或用消法,或用削法,或用吐法,或用下法,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无论久病新病,都得遵从这一点。
黄帝问:若病在里面,不实也不坚硬,有时聚而有形,有时散而无形,这种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你问得真详尽啊!这种病如果没有积滞的话,就从内脏里寻求病因,如虚就用补法,用药以祛邪,随用饮食加以滋养,用热汤以浴渍肌表,使其内外调和,这样可以使病完全治愈。
黄帝问:有毒的药和无毒的药,服法也有什么规定吗?
岐伯说:病有新久,处方有大小,药物有毒无毒,固然有它的常规。凡用大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用平常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用小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用无毒的药,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必再服。以后用谷肉果菜,饮食调养,就可使病气都去掉了,便不可吃得过多而损伤了正气。如果邪气未尽,还可再按上法服药,一定得先知道岁气的偏胜,千万不能攻伐天真的冲和之气。不要使实者更实,不要使虚者更虚,而给患者留下后患。总之,一方面要注意不能使邪气更盛,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使正气丧失,以免断送人的生命。
黄帝问:有久病的人,有时气顺,而身体并不健康;病虽去了,而身体仍然瘦弱,又怎么办呢?
岐伯说:你问得真高明啊!天地万物的生化,人是不能代替的,四时的气序,人是不可违反的。因此只有顺应天地四时的气化,使经络畅通,气血和顺,慢慢来恢复它的不足,使与正常人一样,或补养,或调和,要静待时机,谨慎地守护正气,不要使它耗损,这样,病人的形体才会强壮,生气也会一天一天地增长起来,这才是圣王之道。所以《大要》上说:不要以人力来代替天地的气化,不要违反四时的运行,必须静养,必须安和,等待正气的恢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说得好。

四、心得

木火土金水,平气、不及、太过,五运变化。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方地势亦有高下阴阳之气变化。此之谓常,知常,遵之。以人害天必遭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1 09:47 , Processed in 1.138859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