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陈静《六韬》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7 19: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2日-28日)任务  
犬韬之均兵第五十五、武车士第五十六、武骑士第五十七


*均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dàng]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sì]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dàng]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shèng]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陈法奈何?”
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tún],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查字:
均——“畇”是“均”的异体字。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使相等、使齐平。均,金文=(匀,使齐平、使相等)+(土,泥土),表示使土地高低平整。造字本义:动词,在播种前松土整地,使庄稼地平展。
易——“易”是“锡”的本字。易,甲骨文=(像正在被灌注液体的器皿)+(像正在灌液体的器皿),字形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中。造字本义:动词,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
险——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劍”的省略,表示利剑。險,金文=(山,峰顶)+(僉,即“劍”,利剑),表示峰峭如剑。造字本义:名词,比喻陡峭如剑的山峰。
置——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停歇。置,甲骨文=(双手,抓捕)+(止,即“趾”,停歇)+(穴,地牢),表示抓捕罪犯,关入地牢,限制活动。造字本义:动词,抓捕罪犯,投入牢狱。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挡一辆战车?用骑兵同步兵作战,一名骑兵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抗一名骑兵?用战车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骑兵?几名骑兵能抵挡一辆战车?”
太公回答道:“战卒,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因此,战车和骑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故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千名,这些都是大概的数字。”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军官数量配置和作战方法应该怎样?”
大公答道:“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卒,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问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长,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二里,战车撤出战斗后仍内原路返回。骑兵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撤出战斗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武王说:“好啊!”


*武车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gòu]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查字:
彀——(字中除了“弓”以外的部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嗀”的省略,表示大声和、喝、喊。彀,篆文=(,即“嗀”,喝、喊)+(弓,弩),表示和着号子拉大弩。造字本义:动词,和着号子将强弩的劲弦拉到弩臂的发射点,使之够着板机上端的扣针,使弩处于可发射状态。
厚——厚,甲骨文=(厂,岩石、山陵)+(是的倒写“享”,即倒写的享堂,借代阴间的祭殿、墓室),表示辟山为穴,凿陵为墓,建造地下的享堂;其中的是“享”的倒写,倒写的“享”,表示与地面上阳间享堂相反的地下阴间享堂。古代帝王在山陵的巨大岩体内开凿陵墓,以求地业千秋永恒,灵魂万世安宁。造字本义:名词,在巨大山陵岩体里开凿的帝王陵寝,即“陵墓”,也叫“地宫”;陵墓内设计模仿帝王生前的宫殿和阳间世界,有大量大型成套的陪葬品,此即古代所谓的“厚葬”。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车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选拔车上武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来能追得上奔跑的马,能在奔驰中跳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八石弩,熟练地向左右、前后射箭的人。这种人称为武车士,对他们不可不给予优厚待遇。”


*武骑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
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查字
伦——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龠”,表示音高高低有序的和音管乐器,喻等级、秩序。倫,篆文=(人)+(侖,秩序),表示世俗秩序。造字本义:名词,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骑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选拔骑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强力壮,行动敏捷迅速超过常人;能骑马疾驰并在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应战自如,进退娴熟;能策马越过沟堑,攀登丘陵,冲过险阻,横渡大水,追逐强敌,打乱众多敌人的人。这种人称为武骑士,对他们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简要心得:
知事识人、人岗相适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8日-7月5日)任务
战车第五十八、战骑第五十九、战步第六十


*战车*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pǐ]下渐泽,黑土黏埴[zhí]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殷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拂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阪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陈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陈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cù]惊,皆薄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查字:
贵——貴,甲骨文=(双手,抓、捧)+(土,故土),表示手捧着故土。繁体甲骨文增加“宁”(即“贮”,储宝匣子),表示离乡或流亡者,将象征故乡的泥土装进宝匣随身远行,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
圮——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㔾”的变形,表示跪坐的人,借代俘虏。圮,篆文=(土,填埋)+(己,即“㔾”的变形,跪坐的人,借代俘虏),表示将人活埋。造字本义:动词,远古部落战争中极端化的打击或报复,将敌城捣毁,将敌俘活埋。
陵——陵,甲骨文=(人,登山者)+(止,即“趾”,借代脚板)+(阜,盘山石阶),表示踏着石阶上行登山。有的甲骨文省略“止”,用“大”(成年人)代替“人”。有的甲骨文将“阜”简化成齿状的,将登山者写成一脚蹬地一脚高抬的登山姿势。繁体甲骨文加“又”(用手抓),表示手、脚并用,攀登陡直的山岩。造字本义:动词,拾阶而上,登上高山。
阪——“岅”是“阪”的异体字。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板”的省略,表示扁平的木块。阪,金文=(阜,山地、山坡)+(反,即“板”的省略,扁平的木块),表示像板块一样平缓的山坡。造字本义:名词,像板块一样平缓、开阔的山坡。
拂——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否定。拂,篆文=(手,挥摆)+(弗,否定),表示挥袖挥手以示否定。古人的衣袖宽长,因此慷慨挥手时,突显挥袖形象。造字本义:动词,古人挥手挥袖表示否定、拒绝。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战车的作战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步兵作战贵在熟悉情况变化,战车作战贵在熟悉地形状况,骑兵作战贵在熟悉别道捷径。车、步、骑都是作战部队,只是用法有所不同。战车作战有十种死地,也有八种有利的情况。”
武王问:“十死之地是哪些?”
太公答道:“可以前进而不能退回的,就是战车的死地;逾越险阻、长途追逐敌人的,就是战车的竭地;前面平坦易行,后面险阻难通的,就是战车的困地;陷于险阻而难以出来的,就是战车的绝地;毁塌积水的黏泥地带,就是战车的劳地;左面地势平坦,右边地形险阻,还要向上爬坡的,就是战车的逆地;盛草遍地,还要渡过深水的,就是战车的拂地;战车数量少,地形平坦,战车与步兵又配合不当的,就是战车的败地;后面有沟渠,左面有深水,右面有高坡,就是战车的坏地;昼夜大雨,连日不停,道路毁坏,前不能进,后不能退的,就是战车的陷地。这十种地形都是战车的死地。所以愚将由于不了解这十种死地的危害而失败被擒,智将由于能避开这十种死地而取得胜利。”
武王问:“八种有利的情况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的前后行阵尚未布定,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旌旗紊乱,人马不断调动,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士卒有的向前,有的退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阵势不稳,士兵在前后相互观望,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前进则犹疑不定,后退时恐惧害怕,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全军突然惊乱,挤成一团,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在平坦地形上与我交战,至日暮时还未结束战斗,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敌人长途行军,至大黑才宿营,三军恐惧不安,就用战车乘机攻破它。这八种情况都对战车作战有利。将帅知道了上述战车作战的十种死地和八种有利情况,即使敌人把我四面包围,用千乘万骑向我正面进攻,两侧突击,我也能万战必胜。”
武王说:“好啊!”


战骑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陈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如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人,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陈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施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陈,敌人佯走,以车骑返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蓊秽[wěng huì]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fù],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污下沮泽,进退渐洳[rù],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查字:
蓊秽——草木茂盛貌。
竭——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揭”的省略,表示掀开、打开遮盖物。竭,篆文=(立,站着)+(曷,即“揭”的省略,掀开、打开遮盖物),表示蹲着发力,掀到站立。造字本义:动词,用尽全力由蹲而立,将重物掀起。
阜——阜,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多级绵延的登山石阶(其中三个,是“石”的甲骨文的简写)。造字本义:名词,拾级而上的盘山石阶。
洳——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骑兵的战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骑兵作战有十胜九败。”
武王问:“十胜是哪些?”
太公答道:“敌人刚到,行列阵势还未稳定,前后不相衔结,我立即用骑兵击破敌先头骑兵部队,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溃逃;敌人行列阵势整齐坚固,士兵斗志高昂,我骑兵应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时而奔驰过去,时而奔驰回来,快捷如风,猛烈如雷,从白天战至黄昏,不断更换旗帜,改变服装,使敌人惊恐疑惑,就能够打败敌人;敌人行阵不坚固,士卒没有斗志,就用骑兵进逼敌人的正面和后方,袭击其左右,夹击其两翼,敌人必然震恐;敌人日暮回营,军心恐惧,就用骑兵夹击其两翼,急速袭击其后尾,逼近其营垒的出入口,阻止其进入营垒,敌人必然失败;敌人没有险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骑兵应长驱深入,切断敌人粮道,敌人必然陷入饥饿;敌人处于平坦地形,四面都易遭受攻击,我用骑兵协同战车攻击它,敌人必然溃乱;敌人败逃,士卒散乱,我骑兵或从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袭击,敌军将帅就可以被擒获;敌人日暮返回营垒,部队众多,队形一定混乱,就令我骑兵十人为一队,百人为一屯,战车五辆为一聚,十辆为一群,多插旗帜,配备强弩,或扫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敌人将帅就可以被俘虏。上述这些,就是骑兵作战十种取胜的战机。”
武王问:“九败是哪些?”
太公答道:“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而不能攻破敌阵,敌人假装逃跑而用战车和骑兵攻我后方,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败地;追击败逃之敌,越过险阻,长驱深入而不停止,敌人埋伏在我白话六韬左右两旁,又断绝我的后路,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围地;前进后不能退回,进入后不能出来,这叫做陷入天井之内,困于地穴之中,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死地;前进的道路狭隘,退归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弱击强,以少击多,这就是骑兵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活动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竭地;左右两边有水,前面有大山,后面有高岭,我军在两水之间同敌作战,敌人内守山险,外居水要,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艰地;敌人断我后方粮道,我军只能前进而没有退路,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困地;低洼泥泞,沼泽遍布,进退困难,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患地;左有深沟,右有坑坎,高低不平,看似平地,进退都会招致敌人袭击,这就是骑兵作战上的陷地。上述九种情况都是骑兵作战的死地,明智的将帅所要竭力避开的地方,昏庸的将帅所以陷于失败的原因。”


*战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陈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jí lí],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陈。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查字:
更——更,甲骨文=(穴,洞穴,比喻石钟)+(丁形木锤)+(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
匝——匝,甲金篆隶字形资料暂缺,楷书=(匸,匡)+(巾,布条),表示用布条匡束物体。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用布条沿物体外围束紧匡牢。

翻译: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把长兵器和强弯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战斗,更番休整。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量到达时,我即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使材士强弩戒备后方。”
武王问:“我既无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达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战车骑兵夹击我两翼,突击我前后,致使我全军恐惧,溃败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器材,把牛马集中编在一起,步兵结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战车骑兵即将到来,就广泛布设蒺藜,并挖掘环形壕沟,宽深各五尺,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前进,用车辆连接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即成营寨。用材士强弩戒备左右,然后号令我全军猛烈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好啊!”

简要心得: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周每天回答问题:
    第一问:
    文师、盈虚、国务,分别讲述的什么主题,各自基本要点是什么?

    答:文师第一主题:如何为明主明臣;     观点:为主为臣都要围绕“道德仁义”行事。           盈虚第二主题:何为贤君;     观点:尧之贤德可效之。
           国务第三主题:何为治国根本之爱民;     观点:“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问题:
    大礼第四、明传第五、六守第六,分别讲述的什么主题,各自基本要点是什么?
   答:大礼第四主题:君臣之礼;   要点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位、听、明。
         明传第五主题:传子以先圣之道;     要点: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六守第六主题:君之六守、三宝;     要点:仁,义,忠,信,勇,谋,是谓六守。“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0 11:30 , Processed in 1.095880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