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静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2: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吟诵(见微盘)

二、查字
藘:lǘ即“茜草”,根可做绛红色染料。


三、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翻译:黄帝问道:有一种患心腹胀满的病,早上吃东西,到晚上就不想再吃,这是什么病?岐伯答道:这种病叫做谷胀。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治疗可用鸡失醴,一剂就可见效,两剂病就好了。黄帝道: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注意,所以有时会复发。另一种情况是,病虽接近痊愈,因为受风,冷气聚于腹中,也是要复发的。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翻译:黄帝道:有一种患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吐血,四肢寒冷,目眩晕,大小便经常出血,这叫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名叫血枯,是在年少的时候,有过大出血病以后,留下了根;或者大醉以后肆行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以致月经衰少,或停止不来。黄帝道:怎样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血气恢复呢?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菇藘,二药混合,用雀卵和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用鲍鱼汁送下,这样,有益于胁胀,并能补益受伤的肝脏。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歧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歧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癕。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闰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翻译:黄帝道:有一种患少腹盛满的病,上下左右都有根柢,这是什么病?可以治疗吗?岐伯说:这种病叫做伏梁。黄帝道:伏梁病是因为什么得的呢?岐伯说:小腹里裹藏着脓血,生在肠胃外面,不易治疗,在治疗时,疼得厉害,如重按了,可以致死。黄帝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说:这种并,重按了,向下就会伤阴,向上就会迫胃至鬲,使胃脘内生痈。这是根深蒂固的久病,是难治的。这种病生在脐上,算是顺症,生在脐下,就是逆症,注意别屡屡劳动,详细的论述和记载在《刺法》中。黄帝说:有人髀、股、胻都发肿,而且环脐疼痛,这是什么病?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因为宿受风寒而发病的。风寒之气由大肠外泄,滞留在肠外的脂膜上,肠外脂膜的根原在气海,所以要环脐疼痛。对这种病不可轻率用攻下,如果攻下不当,就要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歧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合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歧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翻译:黄帝道: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可吃厚味精粮,也不可以吃芳草石类药物;因为吃了石类药物容易发疽,吃了芳草药物容易发狂。但那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禁忌吃肥甘厚味,就不合他的心愿,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香药草的性质多有热,石类药物的性质多猛烈,这两类药物,都有急疾坚劲的性质,所以不能舒缓人的身心。黄帝说:为什么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轻捷猛烈的,药物之气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就要损伤脾气,脾气属土,土恶木克,服用这类药物,逢到甲乙日,病会更加严重。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歧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炙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歧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炙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有一种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岐伯说:用灸法就会失音,用砭法就会发狂,要等待它的上下之气交合,才可以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么?岐伯说:阳气重,则上部有余,若再用灸法,那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就要发生失音的症状;若用砭石刺之,则阳气随刺外出,阳气外出,就会发生神志失常以致发狂的症状,所以对这种病的处理,必须等待上下之气交合,然后治疗,才可以达到痊愈的目的。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歧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黄帝说:好。怎样可以知道妇女怀孕将要生产呢?岐伯说:诊察的方法,是看他身上,似乎有病,但切不出来有病象的脉息。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歧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肠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翻译:黄帝说:有一种病是发热并且有身体有的地方觉得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凡是发热的病,皆见阳脉。三阳的脉,显然是盛的。人迎比气口大一倍的,病在少太阳;比气口大两倍的,病在太阳;比气口大三倍的,病在阳明。病邪由阳入阴,那么病就在头部与腹部,就会发生腹胀和头痛。黄帝道:好。

四、体会
此篇讲腹中类疾病,鼓胀、血枯、伏梁、厥逆的症状表现及其判定、治疗。药气与人气相融相合,方可治病。治疗的时机也很重要,如厥逆治疗“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炙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这两点如助人心神调节一样,心理师要以己气神入对方之气,再顺气顺势导引对方,助力对方清明,正气自导向上向善之所。具体实施中导引的时机也很重要。疗心与治病原理完全想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6 19:08 编辑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一、吟诵(见微盘)

二、查字、查字及翻译
足太阴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郤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翻译: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翻译: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héng] 前三痏,上下合之出血,秋无见血。
翻译: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䯒[héng]:脊後骨。)(痏wěi:针刺的次数)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翻译: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肿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翻译: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阻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郤外廉之横脉之血,血变而止。
盳:máng  古同“盲”。
翻译:腰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郤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赤血而已。
翻译: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翻译:腰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翻译:阳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处怫然肿胀,应剌阳维脉的承山穴,因为阳维脉与足太阳脉会合于腿肚下端的中间,即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居,为二痏,出血。
翻译: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得之于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瘀血留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盛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衡,横同,带脉横络于腰,故曰横络之脉)。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郤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漯漯,中医术语。①水湿寒栗貌。《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又:"少气,身漯漯然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张介宾注:"漯漯,寒栗也。"②汗出不断貌。《素问·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张介宾注:"漯,音磊,形容汗出。"③肿大流涎貌。《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翻译: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会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脉相会于前后二阴间,故曰会阴。任脉统任一身之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痛处漯漯然汗出(阴气虚而有液外注也),汗干则欲饮水,饮水后又欲奔走(阳气虚而阳热外驰也),治疗时应剌

直阳之脉上三次,直阳,太阳与督脉相合之脉。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都中穴下五寸的承山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由此而言之,则蹻与郄,及蹻上郄下,便刺横居之血络,不必拘于穴也。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翻译:飞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飞阳,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痛处的筋脉肿胀,严重时出现情志悲哀而恐惧,治疗时应刺飞阳之脉,其部位是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相会之处的筑宾穴。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翻译: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阴蹻之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上循胸里,也人迎,交目内眦起于足少阴之别,合于足太阳,故曰昌阳)腰痛则不能上行胸里,故痛引膺,不能上交于目,所以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少阴太阳不相交接,致太阳之反折,腰背向后反折;少阴之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足内廉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申明内筋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阳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是阴蹻的郄穴,交信穴。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有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翻译: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散脉,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如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血不充于皮肤,故腰痛而身热,脉不散于胸中,故热甚生烦。不能右循背里,所以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不能从胞中而四散,所以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当在膝前之骨,犊鼻穴。及肉分间,三里穴。络外廉,上廉穴。三里在肉分间,乃足阳明之合穴,故曰束脉,即用针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翻译: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肉理,肌肉之文理。肉理之脉,外通于皮,内通于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于皮。咳嗽则筋脉拘急挛缩,不能内通于筋。太阳主皮毛,主筋病,故刺肉理的脉,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太阳行身之背而向外,所以说太阳之外,少阳绝骨在足的侧边,绝骨之后,是太阳附阳穴,左右为二痏。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盳盳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翻译:腰痛侠脊而痛,从腰上及于脊。到头,几几然,从脊上到头上。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从头下项,侠脊抵腰,经脉不舒,年以目(目+流去水)象要仆倒,当刺足太阳之郄中出血。这里是说肌肉、文理、背脊、头项、腰痛,都当刺太阳,不但解脉腰痛。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翻译:腰痛时上部有寒冷感觉的(腰痛上寒,乃阳气不长升),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升散阳气;上部有火热感觉的(乃阴气不升),应刺足厥阴经,所以升其阴气;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所以和其枢使阴阳旋转。若内热而喘促的(应阳热内乘,阴寒外闭),应刺足少阴经,所以调其阴阳水火,而内外安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剌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翻译: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翻译: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有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剌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髁:ke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亦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胂:shen 夹脊肉。
翻译:腰痛时牵引少腹上控眇部,不能后仰的,治疗时应剌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髁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缺计算针剌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三、体会
本篇讲腰痛,分别提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病变,皆可令人腰痛,进而循经取穴予以调治。腰痛的原因如此之多,中医的精细化确实是“贵族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20: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6 20:40 编辑

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吟诵(见微盘)

二、原文、查字及翻译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藏六府,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卫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怢:tū 忽视;不在意。
䐜:chēn 胀起;胀大。《説文•肉部》:“䐜,起也。”《玉篇•肉部》:“䐜,《埤蒼》云:引起也。”《廣韻•真韻》:“䐜,肉脹起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眥:zì 眼眶。
翻译: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滞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翻译: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风邪侵入五藏六府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藏六府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

歧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皏:pěng  浅白色:
翻译: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乾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在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炲:tái  古同“炱”。灰,炱煤也。
翻译: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疣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翻译: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脘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三、体会
本篇讲风邪伤人病名及症状,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首风、漏风、泄风等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风邪无孔不入,为百病之首,谨记时时防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7 11:08 编辑

  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吟诵(见微盘)

二、原文、查字及翻译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内侵而累及五藏六府的,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
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凡痹之客于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口喘,嗌乾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全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肿,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翻译: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翻译: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歧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翻译: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歧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歧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翻译: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合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飘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翻译: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卫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黄帝道:讲得好!

三、体会
此篇讲痹症分类、病因、症状。按致病之因可分为行痹、痛痹、著痹,按致病季节可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另邪侵五藏六府亦各有其症。自己右手食指久不仁,疑因办公地点湿度大,久受湿邪,兼久坐肩颈压迫,已致营卫两气运行涩滞,气不得养,故而麻木,为著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0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吟诵(见微盘)

二、查字、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歧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则筋急而攣,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攣,骨柘城而髓减,发为骨痿。
躄:bì  跛脚:“民家有~者,槃散行汲。”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枯焦,皮毛也成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躃;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如折而不能提举,足胫弛缓而不能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热浊精枯,致使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变生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歧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翻译:黄帝问道:痿证是怎样引起的?岐伯说:肺是诸脏之张,又是心脏的华盖。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则气郁化热,是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肺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及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翻译: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心包络隔绝不通则导致阳气在内妄动,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无穷尽地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意念受外界影响而惑乱,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上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内扰的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枯髓空, 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

帝曰:何以别之?歧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翻译: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证呢?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蠕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得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涌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㧾宗筋之会,会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翻译: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扬名,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扬名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扬名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扬名经的气衔穴,故扬名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扬名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合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黄帝道:很对!

三、体会
此篇讲五藏之痿,痿症源于情志之变。看起来“七情”伤人不亚于“六淫”,有时更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3: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15 23:27 编辑

厥论篇第四十五
一、吟诵(存微盘)

二、查字、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歧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翻译: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阳气衰竭于下,发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发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歧伯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中下热也。
翻译: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阴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阳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歧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翻译: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阳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阴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阳虚所致。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歧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翻译: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岐伯说:前阴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阴和足阳明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阳气偏多而阴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衰。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阳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争,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阳亦随之而虚,阳虚生内寒,阴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营养经络,以致阳气日益亏损,阴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合,胃不合,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想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彪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翻译: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剽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经亏虚;阴津亏虚则剽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阴虚阳胜,形成阳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翻译: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歧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眩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héng]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chēn]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乾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䯒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翻译:黄帝道:对!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岐伯说:太阳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厥证状,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少阳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通,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厥阴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阴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若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足扬名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chi,治主病者。
翻译: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三、体会
本篇讲厥症病因、症状,分寒厥、热厥及六经脉之厥病。治疗总原则为盛则泻,虚则补,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人体要阴阳之气相合,有所偏胜则引起整个系统失却平衡而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1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吟诵(存微盘)

二、查字、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歧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翻译:黄帝问道:有的妇女怀孕九个月,而不能说话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中的络脉被胎儿压迫,阻绝不通所致。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宫的络脉系于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今胞宫的络脉受阻,肾脉亦不能上通于舌,舌本失养,故不能言语。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不需要治疗,待至十月分娩之后,胞络通,声音就会自然恢复。《刺法》上说:正气不足的不可用泻法,邪气有余的不可用补法,以免因误治而造成疾病。所谓“无损不足”,就是怀孕九月而身体瘦弱的,不可再用针石治疗以伤其正气。所谓“无益有余”,就是说腹中已经怀孕而又妄用泻法,用泻法则精气耗伤,使病邪独据于中,正虚邪实,所以说疾病形成了。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翻译:黄帝说:有病胁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在胁下而不在胃,所以不妨碍饮食,治疗时切不可用艾灸和针刺,必须逐渐地用导引法疏通气血,并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也是不能治愈的。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翻译:黄帝说:人有身体髀部、大腿、小腿都肿胀,并且环绕肚脐周围疼痛,这是什么疾病呢?岐伯说:病名叫伏梁,这是由于风邪久留于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而流着于肓膜,因为肓膜的起源在肚脐下部,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按摩方法治疗,否则就会造成小便涩滞不利的疾病。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歧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翻译:帝说:人有尺部脉搏跳动数疾,筋脉拘急外现的,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就是所谓诊筋病,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见到或白或黑的颜色,病情则更加严重。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
翻译: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已经多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的?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人当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气向内侵入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也痛,病由寒邪上逆所致,所以病名叫做“厥逆”。黄帝说:好。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翻译: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经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蓄积郁热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之为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
翻译: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仍然不愈,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因屡次谋略而不能决断,情绪苦闷,遂使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治疗时应取胆募日月穴和背部的胆俞穴,这种治法。记载于《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知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歧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有余二不足?歧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翻译:黄帝说:有患癃病,一天要解数十次小便,这是正气不足的现象。同时又有身热如炭火,咽喉与胸膺之间有格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又是邪气有余的现象。寸口脉微细如头发,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这种病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叫做什么病呢?岐伯说:此病是太阴脾脏不足,热邪炽盛在胃,症状却偏重在肺,病的名字叫做厥,属于不能治的死症。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证候。黄帝说: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身热如炭,喘息,气逆等五种病气有余的证侯。所谓“二不足”,就是癃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两种正气不足证候。现在患者外见五有余,内见二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依有余而攻其表,又不能从不足而补其里,所以说是必死无疑了。

帝曰:人一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翻译:黄帝说:人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的名字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帝曰:有病痝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máng  病困。酒病。肿起:“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
翻译:黄帝说:面目浮肿,象有水状,切按脉搏大而且紧,身体没有痛处,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饭,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岐伯说:这种病发生在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人到了不能吃饭,常常惊恐的阶段,若惊后心气不能恢复,心肾俱败,神气消亡,而为死症。黄帝说:好。

三、体会
此篇讲各类疑难杂症,绝胞络脉、息积、伏梁、疹筋、厥逆、脾瘅、胆瘅、厥、癫疾、肾风,其症状、病因、治疗。前段时间间断性口苦,兼查出间接胆红素略偏高,看来是胆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3 19: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23 19:14 编辑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吟诵(存微盘)

二、原文、查字及翻译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水满,胫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
    翻译:肝经、肾经、肺经胀满者,其脉搏必实,当即发为浮肿。肺脉壅滞,则喘息而两胁胀满。肺脉壅滞,则两胁胀满,睡卧时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肺脉壅滞,则胁下至少腹部胀满,两侧胫部粗细大小不同,患侧脾胫肿大,活动受限,日久且易发生偏枯病。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翻译:心脉满大,是心经热盛,耗劫肝阴,心神被伤,筋脉失养,故发生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等症。肝脉小急,是肝血虚而寒滞肝脉,血不养心,筋脉不利,也能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肝脉的搏动急疾而乱,是由于受了惊吓,如果按不到脉搏或突然出现失音的,这是因惊吓一时气逆而致脉气不通不需治疗,待其气通即可恢复。肾、肝、心三脉细小而急疾,指下浮取鼓击不明显,是气血积聚在腹中,皆当发为瘕病。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翻译:肾脉和肝脉均见沉脉,为石水病;均见浮脉,为风水病;均见虚脉,为死症;均见小儿兼弦之脉,将要发生惊病。肾脉沉大急疾,肝脉沉大急疾,均为疝病。心脉搏动急疾流利,为心疝;肺脉沉而搏击于指下,为肺疝。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翻译:太阳之脉急疾,是受寒血凝为瘕;太阴之脉急疾,是受寒气聚为疝;少阴之脉急疾,是邪乘心肾,发为痫厥;阳明之脉急疾,是木邪乘胃,发为惊骇。脾脉见沉而又有向外鼓动之象,是痢疾,为里邪出表的脉象日久必然自愈。肝脉小而缓慢的,为痢疾邪气较轻,容易治愈。肾脉沉小而动,是痢疾,或大便下血,若血热身热,是邪热有余,真阴伤败,为预后不良的死症。心肝二脏所发生的痢疾,亦见下血,如果是两脏同病的,可以治疗,若其脉都出现小沉而涩滞的痢疾,兼有身热的,预后多不良,如连续身热七天以上,多属死症。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翻译:胃脉沉而应指涩滞,或者浮而应指甚大,以及心脉细小坚硬急疾的,都属气血隔塞不通,当病偏枯半身不遂。若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说话正常,舌体转动灵活,可以治疗,经过三十天可以痊愈。如果男病在右,女病在左,说话发不出声音的,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龄不满二十岁,此为禀赋不足,不出三年就要死亡。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乾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现黑,白垒发死。
   翻译:脉来搏指有力,病见衄血而身发热,为真阴脱败的死证。若是脉来浮钩如悬的,则是失血的常见之脉。脉来喘急,突然昏厥,不能言语的,名叫暴厥。脉来如热盛之数,得之暴受惊吓,经过三四天就会自行恢复。脉来如浮波之合,象热盛时的数脉一样急疾,一呼一吸跳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均已不足的现象,从开始见到这种脉象起,经过九十天就要死亡。脉来如新燃之火,临势很盛,这是心脏的精气已经虚失,至秋末冬初野草干枯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浮泛无根,这是肝脏精气虚极,至深秋树木落叶时就要死亡。脉来如访问之客,或来或去,或停止不动,或搏动鼓指,这是肾脏的精气不足,在初夏枣花开落的时候,火旺水败,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坚强短涩,这是胃腑精气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荚枯落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有横木在指下,长而坚硬,这是胆的精气不足,到秋后谷类成熟的时候,金旺木败,就要死亡。脉来紧急如弦,细小如缕是胞脉的精气不足,若患者反多言语,是真阴亏损而虚阳外现,在下霜时,阳气虚败,就会死亡;若患者静而不言,则可以治疗;脉来如交漆,缠绵不清,左右旁至,为阴阳偏败,从开始见到这种脉象起三十日就会死亡。脉来如泉水上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中,这是足太阳膀胱的精气不足,症状是呼吸气短,到春天尝到新韭菜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如倾颓的腐士,虚大无力,重按则无,这是脾脏精气不足,若面部先见到五色中的黑色,是土败水侮的现象,到春天发生的时候,木旺土衰,就要死亡。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翻译:如悬雍之上大下小,浮取揣摩则愈觉其大,按之益大,与筋骨相离,这是十二俞的精气不足,十二俞均属太阳膀胱经,故在冬季结冰的时候,阴盛阳绝,就要死亡。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华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年秋而死。
   翻译:脉来如仰卧的刀口,浮取小而急疾,重按坚大而急疾,这是五脏郁热形成的寒热交并于肾脏,这样的病人尽能睡卧,不能坐起,至立春阳盛阴衰时就要死亡。脉来如弹丸,短小而滑,按之无根,这是大肠的精气不足,在初夏枣草树生叶的时候,火旺金衰,就要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轻浮柔弱,其人易发惊恐,坐卧不宁,内心多疑,所以不论行走或站立时,经常偷听别人的谈话,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到秋末阴盛阳衰的季节就要死亡。

三、体会
本篇讲各类奇症的症状、脉象及其死期预判。寒热、气血、阴阳失调失常,疾病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3 19: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23 19:51 编辑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吟诵(存微盘)

二、查字、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癕者,诊当何如?歧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癕也。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歧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翻译: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黄帝说:好。有人睡卧不能安宁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五脏有所伤及,要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黄帝说:人不能仰卧的是什么原因呢?歧伯说: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的华盖,如果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歧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翻译:黄帝说:有患厥病的,诊得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知主病在何处?岐伯说:因为是冬天诊察其脉象,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左脉浮迟,则是逆四时的反常脉象,所以与肺脏关联。腰为肾之府,故当有腰痛的症状。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少阴的经脉贯肾络于肺,现于冬季肾脉部位诊得了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虽与肺有关,但主要是肾病,故肾病当主为腰痛。

帝曰:善。有病颈癕者,或石治之,或针炙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
异等堵 也。夫癕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翻译:黄帝说:好。有患颈痈病的,或用砭石治疗,或用针灸治疗,都能治好,其治愈的道理何在?岐伯说:这是因为病名虽同而程度有所不同的缘故。颈痈属于气滞不行的,宜用针刺开导以除去其病,若是气盛壅滞而血液结聚的,宜用砭石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歧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歧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歧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了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翻译:黄帝说:有患怒狂病的,这种病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说:由于阳气而生。黄帝说:阳气怎么能使人发狂呢?岐伯说:阳气因为受到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使人善怒发狂,由于此病为阳气厥逆所生,故名“阳厥”。黄帝说:怎样知道是阳气受病呢?岐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足阳明经脉是常动不休的,太阳、少阳有病脉是不甚搏动的,现在不甚搏动的太阳、少阳经脉也搏动的大而急疾,这就是病生于阳气的征象。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病人禁止饮食就可以好了。因为饮食经过脾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病人的饮食,使过盛的阳气得以衰少,病就可以痊愈。同时,再给以生铁洛煎水服之,因为生铁洛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歧伯曰:现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翻译:黄帝说:好。有患全身发热,腰体懈怠无力,汗出多得象洗澡一样,怕风,呼吸短而不畅,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名叫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翻译:所谓深按而得细脉的,其脉在指下细小如针,必须仔细地按摩切循,凡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功能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疾病诊断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论述脉搏以诊断疾病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死亡的疾病。所谓恒病,就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死亡的疾病。所谓揆,是说切按脉搏,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理;所谓度,是从切脉得其病处,并结合四时气候的变化进行判断,以知道疾病的轻重宜忌。

三、体会
揆度之术来源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8 22: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流水拨动琴弦 于 2021-10-30 19:27 编辑

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吟诵(存微盘)

二、原文、查字及翻译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躍,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翻译:太阳经有所谓腰肿和臀部疼痛,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正月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但阴寒之气尚盛,当旺不旺,病及于经,故发生腰肿和臀部疼痛。病有阳气不足而发为偏枯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里阳气促使冰冻解散,地气从下上出,由于寒冬的影响,阳气颇感不足,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经一侧,则发生偏枯跛足的症状。所谓颈项强急而牵引背部的,是因为阳气剧烈的上升而争引,影响于足太阳经脉,所以发生颈项强急。所谓出现耳鸣症状的,是因为阳气过盛,好象万物向上盛长而活跃,盛阳循经上逆,故出现耳鸣。所谓阳邪亢盛发生狂病癫痫的,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狂病和癫痫病。所谓逆气上浮而致耳聋的,是因为气分失调,阳气进入内部不能言语。若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就会发生瘖痱病,这是因为肾虚,少有病的精气不至而发生厥逆。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躍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躍。
翻译:少阳所以发生心胁痛的症状,是因少阳属九月,月建在戌,少阳脉散络心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不能侧身转动,是因为九月阴气盛,万物皆潜藏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甚则跳跃,是因为九月万物衰败,草木尽落而坠地,人身的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旺盛在上部,阳气向下而生长,活动于两足,所以容易发生跳跃的状态。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也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翻译:阳明经有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极而生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令人洒洒然寒栗。所谓足胫浮肿而腿弛缓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生,阴气始衰,在下初之一阴,向上与阳气相争,致使阳明经脉不和,故发生足胫浮肿而两腿弛缓不收的症状。所谓因水肿而致喘息的,是由于土不制水,阴气自下而上,居于脏腑之间,水气不化,故为水肿之病,水气上犯肺脏,所以出现喘息的症状。所谓胸部疼痛呼吸少气的,也是由于水气停留于脏腑之间,水液属于阴气,停留于脏腑,上逆于心肺,所以出现胸痛少气的症状。所谓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的声音则惊惕不已,这是由于阳气与阴气相争,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惊惕一类的症状。所谓想关闭门窗而独居的,是由于阴气与阳气相争,而外并与阳经使阳气盛,阳主热主动,热盛于上,所以病人喜欢登高而歌,热盛于外,所以弃衣而走。所谓客于孙脉则头痛、鼻塞和腹部胀肿的,是由于阳明经的邪气上逆,若逆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就出现头痛鼻塞的症状,若逆于太阴脾经,就出现腹部肿胀的症状。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翻译:太阴经脉有所谓病腹胀的,是因为太阴为阴中至阴,应于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时阴气最盛,万物皆闭藏于中,人气亦然,阴邪循经入腹,所以发生腹肿的症状。所谓上走于心而为嗳气的,是因为阴盛邪,阴邪循脾经上走于阳明胃经,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心主嗳气,所以说上走于心就会发生嗳气。所谓食入则呕吐的,是因为脾病,食物不能运化,胃中盛满而上溢,所以发生呕吐的症状。所谓得到大便和失气就觉得爽快而病减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极而下衰的,阳气初生,人体也是一样,腹中阴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胀嗳气的病人得到大便或失气后,就觉得爽快,就象病减轻了似的。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有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盲盲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盲盲无气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公,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翻译:少阴有所谓腰痛的,是因为足少有病应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阴气初生,万物肃杀,阳气被抑制,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痛的症状。所谓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附,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的症状。所谓身体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是因为七月秋气始至,微霜始降,阴阳交替尚无定局,万物因受肃杀志气而衰退,人体阴阳之气衰夺,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所谓少气善怒的,是因为秋天阳气下降,失去调其作用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滞在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不能约束其所管,故容易发怒,怒则其逆而厥,叫做“煎厥”。所谓恐惧不安好象被人捉捕一样,是因为秋天阴气始生,万物尚未尽衰,人体应之,阴气少,阳气入,阴阳交争,循经入肾,故恐惧如人将捕之。所谓厌恶食物气味的,是因为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所谓面色发黑如地色的,是因为秋天肃杀之气耗散内脏精华,精气内夺而肾虚,故面色发黑。所谓咳嗽则出血的,是上焦阳脉损伤,阳气未盛于上,血液充斥于脉管,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 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 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所谓甚则嗌乾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乾也。
翻译:厥阴经脉为病有所谓蘈疝,及妇女少腹肿的,是因为厥阴应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阳气方长,阴气尚存,阴邪积聚于中,循厥阴肝经发病,故发生阴囊肿大疼痛及妇女少腹肿的症状。所谓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为三月阳气振发,万物荣华繁茂,然尚有余寒,人体应之,故出现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状。所谓有蘈癃疝、肤皮肿胀的,也是因为阴邪旺盛,以致厥有病脉胀闭不通,故发生前阴肿痛、小便不利以及肤胀等病。所谓病甚则咽干热中的,是因为三月阴阳相争而阳气胜,阳胜产生内热,热邪循厥阴肝经上逆入喉,故出现咽喉干燥的症状。

三、体会

人当应时应地,顺势而为,顺则康则吉。观天察地,对道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fxl.com.cn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9-4 13:05 , Processed in 1.084418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