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乐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0 11: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0日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我的笔记查字正音
1、斯须——一会儿的功夫,片刻。
2、——造字本义:名词,逆光视野中勾画出物体轮廓的光线。
3、——造字本义:动词,将金粉或金线置于器物表面的沟槽中,构成金色发光的图文,装饰贵重器物。

梳理文义
君子说:礼乐不可片刻离身。用乐来陶冶内心,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自然感到愉悦,感到愉悦就会心神安宁,心神安宁就会一直在道中,一直在道中就会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这就有如天虽不言,而四季的交替从不失信;神虽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这就是深刻体会乐的作用从而陶冶内心的结果。深刻体会礼的作用并用来整伤自身,就会给人以庄重恭敬之感,这种庄重恭敬之感又会使人感到威严。如果内心有片刻的不和不乐,鄙卑诈伪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庄不敬,轻易怠慢的心志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这个东西,是在人内部做功的;礼这个东西,是在人的外部做功的。乐追求的目标在于和,礼追求的自标在于顺。内心和悦而外貌恭顺,那么民众只要看到他的脸色就不会与他相争了,只要望见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轻慢的念头了。由此可见,德性表现发自内心而民众莫不乐于听从,道之力生发到外而民众莫不乐于接受顺从。所以说:深刻的体会礼乐之道,并将它用来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难办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2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1日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查字正音
1、减——造字本义:动词,全村全邑地遭到洪水毁灭。
2、销——造字本义:动词,消熔兵器。
3、盈——造字本义:动词,人进浴缸,缸水满溢。

梳理文义
乐,是从内部发出的;礼,是在外部展现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往外传达而乐要返回内心。礼做到往外传达就会快乐,乐做到返回内心就会安宁。礼的往外传达,乐的返回内心,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2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22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我的笔记查字正音
1、——说文解字:耐,犯罪受罚,只剃刮胡须、颊毛,不至于剃光头的地步。
梳理文义
,是让人乐的,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一定要通过声音来表示,通过动静变化表现出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声音和动作,作为表达人的心情变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这两点了。所以人不能没有,乐又不能不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出对这种表现如果不给以引导,就不能不混乱。先王认为混乱让人羞愧,所以特地制定《雅》《颂》之声加以引导;使声的曲调足以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讲求义理而不塞窒,使其声调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单、刚强与柔和、急促与缓慢足以感动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荡之心与邪恶之念影响人心。这就是先王制乐的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19: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1223

原文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我的笔记1、查字正音
——说文解字:宷,知悉。详知详察。字形采用“宀、釆”会义。“審”,这是篆文写法的“宷”字,采用“番”作声旁 。
2、梳理文义
所以这样的乐,如果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来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地方上演奏,长幼一道来听,就无不和洽顺从;在家门内演奏,父子兄弟一道来听,就无不和睦相亲。所以,这样的乐,详知详查确保用道来定调和之音,再配上各种乐器表现其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就可以统一用来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使普天之下的百姓亲附。这就是先王制乐的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1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1224原文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qū)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我的笔记查字正音
[size=12.0000pt]1、诎——造字本义:拟声词,拟类似“去”的不屑叹气声。说文解字:诎,咄咄逼人地诘问。
梳理文义
这样的乐,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以变得宽阔;手执盾斧一类的舞具,练习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态,容貌就会变得庄严。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进,与乐曲的节奏取得一致,行列就很规矩,进退就很整齐。所以,乐可以说是天地之间最能合同的东西,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是人去感知万物不可缺少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3: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5日

原文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fū yuè)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我的笔记查子正音
1、鈇钺——1.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 2.泛指刑戮。 3.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 4.借指将军幕府。 5.星名。
2、侪——造字本义:名词,年龄上的同辈,或能力、品格上的同类。
梳理文义
所以说乐,是先王用来装扮喜之情,军队刑杀,是先王用来装扮怒之情。所以先王的喜怒,都能有他的同类。喜,就天下协调,怒,暴乱的人会畏惧他。先王之道,礼乐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6 15: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226

原文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贡问乐。
我的笔记查字正音
1、——造字本义:表示通读。
2、——造字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
梳理文义
子贡去拜访师乙而向他请教,说:我听说唱歌要适合各人的性格。像我这样人适合唱什么歌?师乙答道:我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回答您的问题。我只能听说的情况全部告诉您,听了以后,由您自己把握。宽厚安静、柔和正直的人,适合唱《颂》。志意宏大而安静,疏朗通达而诚信的人,适合唱《大雅》。恭慎而好礼的人,适合唱《小雅》。正直而安静、廉约而谦让的人,适合唱《国风》。坦率而慈爱的人,适合唱《商》。温良而果断的人,适合唱《齐》。唱歌这件事,就是直抒心臆,展示自己的品德。自己唱了起来以后,会觉得天地也在响应,阴阳和顺,星辰按序运行,万物各得其所。《商》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商代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商》。《齐》是三王遗留下来的歌曲,因为齐国人把它记了下来,所以叫做《齐》。明白《商》曲真谛的人,遇事总能果断。明白《齐》曲真谛的人,能够见利而让。遇事总能果断,这是勇;能够见利而让,这是义。这种有勇有义的人,如果不是通过歌声表达出来谁能知道?所以就歌者的旋律变化来说,或上仰而高亢,或下降而低沉,或拐弯如物之折断那般干脆,或停顿如枯树那般沉寂,平直之音合乎曲尺,回环之音合乎圆规,连绵不断之音恰似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是说话,只不过是拉长声调的说话罢了。心里通神要向神许诺,就想说话;说话还不足以表达,就拖长声调来说;拖长声调还不足以表达,那就加上咏叹吁磋;咏叹吁磋还不足以表达,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子贡问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21: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7日
把乐记结束在子贡和师乙的对话中,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从外部说乐的生成过程,但是说的也是内外一致,一以贯之。
初步听,就觉得乐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28:
        问题:在回顾乐记的整体背景下,在看乐记的序言,有什么感想?
        答:再看这个序言,感觉就是形象地描述了化的动态进程。物——(感物而动)——声——(声声相应)——变——(变成方)——音——(比音而乐)——乐。也是心的运行本质,从输入到输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29日
读完乐本,你怎么看待这类说法:乐用来愉悦身心是没问题,依靠他能治理天下,说明古代社会结构简单,百姓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统治者愚民思想严重。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与礼政刑都是为了让民心统一于大道。乐的本在捭阖民众的心,从而实现教化。这个本也是政教、礼教、刑教之本。古代现代,社会结构不同、百姓受教育程度不同,但是人心是一样的,脱离这个乐本来谈乐的愉悦身心,这个乐只是满足人的私欲而已,把乐的功能降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0 18:27 , Processed in 1.08684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