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六韬》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2 2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17 23:16 编辑

金鼓第三十八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旬日不止,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堠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我军之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二查字正音:1霖[lín],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比喻众多。霖,甲骨文雨,降水林,众多),表示降水多。造字本义:动词,大雨久下不停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久雨不停为霖”;久晴无雨为“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霖,雨三日已往。从雨,林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霖,连续下雨三天以上。字形采用“雨字头”作边旁,采用“林”作声旁。


2堠[hòu]1.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2.古代记里程的土堆。 3.地名用字。如:堠北庄(在山西)。
3诫[jiè]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警惕。誡,篆文言,说戒,警惕),表示警告、使之警惕。造字本义:动词,警告,使觉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戒”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诫”,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誡,敕也。从言,戒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诫,告诫。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戒”作声旁。


4垒[lěi]“厽”是“垒”的本字;“壘”是“垒”的异体字。厽,篆文土,土块土,土块土,土块),表示用很多土块垒成土墙。当“”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土”另造“”代替,强调用土块堆筑土墙。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块、土砖垒筑成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厽”写成金文异体字“壘”用“畾”(“累”的本字)代替“厽”,强调累土成墙,聚沙成塔。古籍多以“垒”代替“厽”和“壘”。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垒,絫墼也。从厽,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垒,絫土筑墙。字形采用“厽、土”会义。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适值严寒或酷暑,或者日夜大雨,十天不止,造成沟堑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侦察哨兵麻痹懈怠,士兵疏于戒备,这时,做人乘夜前来袭击,三军皆无准备,官兵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军队,有戒备就能巩固,若懈怠就会失败。命令我军营垒之上,口令问答之声不绝,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面向敌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每三千人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使其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即使逼近我军阵前,也必会惧怕而退走。这时,我军乘敌人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敌后攻击敌人。”
    武王问:“敌人探知我军将跟踪追击,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退却不止,当我军进入敌伏击圈时,敌人就掉转头来配合其伏兵向我反击。有的攻我前部,有的袭我后部,有的逼我营垒,从而使我全军大为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各自离开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不要进入敌人的伏击地区,在进入敌人伏击圈前三支部队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击敌人的前后,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使士兵迅速向前进击。这样,敌人必被打败。”
四心得:军队随时准备应战,戒备森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12 2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17 23:01 编辑

绝道第三十九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二查字正音:   盟 [mé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公开、显示。,有的甲骨文假借“血”。古人认为血是生命的象征,将各自的鲜血滴入同一个盛器的水或酒中,对天地发誓后喝下融合彼此鲜血的水或酒,表示生命相连,命运与共。有的甲骨文“血”的省略明,表示公开),强调互喝血酒,公开发誓缔结生死之交。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明”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共饮融合彼此鲜血的液体,公开发誓缔结生死之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明”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皿”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从囧,
从血。,篆文,从朙。盟,古文从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周礼》上说,“诸侯国之间出现疑隙时就相互结盟。结盟的诸侯国的聚会,十二年一次,面向北方诏天之司慎重司令。,表示杀
牲饮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字形采用“囧、血”会义。,这是篆文写法的,字形采用“朙”作声旁。盟,这是古文写法的“”,
字形采用“明”作声旁。


   2踵 [zhǒng] 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负载量大。,金文止,即,代脚重,负载量大),表示脚的承重部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以“足”代“止”造字本义:名词,全身最承重的器官,脚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重”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歱,跟也。从止,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踵,脚跟。字形采用“止”作边旁,采用“重”作声旁。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地,与敌军对峙相守,这时敌人截断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夹击我军。我想战恐怕不能取胜,我要防守又不能待久。这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卫关隘桥梁,还应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我军防守就能稳固,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被道,也不能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
武王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林、宽阔的沼泽地及平坦的地形时,约定到达的部队误时未至,突然同敌军遭遇,我想进攻恐怕不能取胜,要防守又担心不能巩固,这时敌人包围我军两侧,迂回到我军深远后方,于是我军大为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大凡统军作战的方法,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警戒,在距离敌人二百里时,就需要详细了解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对我行动不利,就用武冲车结成营垒向前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在后跟进,后卫部队和主力的间隔远的为一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以便前后互相救援。我军如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
武王说:“好啊!”
四心得: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卫关隘桥梁,还应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我军防守就能稳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2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周(5月18日-5月24日)任务
虎韬之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2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23 22:17 编辑

略地第四十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绝粮,外不得输,城人恐怖,其将必降。”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如此,则天下和服。”
武王曰:“善哉!”
二查字正音:
1骇[hài]: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由喉咙发出声音。,篆文馬,马匹亥,即”的省略,喉咙受刺激发出声音),表示马匹发出鸣咽声。造字本义:动词,马遇警受惊而嘶鸣隶书将篆文字形中“马”的四足写成“四点底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骇”,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简化成“马”驚”是马警觉危险、举足不前;“骇”是马遇警而嘶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駭,驚也。从馬,亥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骇,马受惊。字形采用“马”作边旁,采用“亥”作声旁。


2寇[kòu]:寇,金文(宀,房屋、民宅)(万,是“方”的简写,边塞、边境)(攴,持械攻击),表示边匪武力袭击民宅。有的金文误将“方”写成“元”。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域外暴徒袭击边民,武力劫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寇,暴也。从攴,从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寇,暴徒。字形采用“攴、完”会义。3燔[
fán
]:“膰”和“燔”都是“”的异体字:“燔”作动词,强调烧烤全牲以祭祀,“膰”作名词,强调烤熟的祭祀的全牲。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直接抓食。,篆文炙,烤肉番,用手抓食),表示可以抓食的烤熟的肉。篆文异体字将“炙”省略成“火”,强调烧烤;有的篆文异体字则将“炙”省略成“肉”,强调熟肉。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膰”或“燔”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宗廟火孰肉。从炙番聲。《春秋傳》曰:“天子有事炙番焉,以饋同姓諸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宗庙祭祀时用火烧烤的肉。字形采用“炙”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番”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天子祭祀大事时,就用火烧烤肉,
并赠送给同姓诸侯。


4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僇”的本字,表示头戴羽饰的老族长。戮,篆文翏,即“僇”的本字,老族长戈,杀伐),表示杀死族长。造字本义:动词,杀死头戴羽饰的长者(即族长),表示部族灭绝,集体屠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翏”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戈”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戮,殺也。从戈,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戮,屠杀。字形采用“戈”作边旁,采用“翏”作声旁。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队突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入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武王说:“说得太好了!”
四心得:攻城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22: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23 22:11 编辑

火战第四十一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而处,强弩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二查字正音:
1蓊[wěng]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颈毛。蓊,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艸,植物翁,鸟颈毛),比喻植物的茎杆上长满枝叶。推测造字本义:形容词,草木茎杆上枝叶茂盛。2秽[huì]“秽”是“薉”的异体字。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年终祭祀时对逃犯斫足的酷刑。薉,篆文艸,植物歲,斫足),比喻刈锄杂草,以免杂草的草籽污染收获的谷物。隶书异体字“穢”用“禾”(庄稼)代替“艸”,强调“薉”和庄稼的冲突关系。造字本义:名词,在收获谷物之前必须刈锄的杂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秽”,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歲”简化成“岁”古籍多以“穢”代替“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薉,蕪也。从草,歲聲。字亦作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薉,芜杂。字形采用“草”作边旁,采用“歲”作声旁。“薉”字也写作“穢”。


3翼[
]
”与“”本同源,后分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的本字,表示披戴面具。,金文飞,飞翔異,即”的本字,披戴),表示身披羽装,尝试飞行。有的金文羽,翅膀異,披戴双脚,奔跑),强调飞行所需的羽装和助跑。人类自古渴望飞翔,中国古人尝试在肩背上系着人工翅膀,借助跑产生的风力实现飞天梦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肩背上系人工翅膀,助跑试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異”写成。当“翼”的“系翅试飞”动词含义消失后,人们将表示“梦想、渴望”的“翼”写成“冀”。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翄也。从飛,異聲。翼,篆文从羽。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翼,翅膀。字形采用“飛”作边旁,采用“異”作声旁。翼,这是“”的篆文异体字,字形采用“羽”作边旁。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四心得:
只要仔细观察就可找到方法。敌人烧大火,我军也可保住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1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23 22:13 编辑

垒虚第四十二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二查字正音:
1垒[
lěi
]“厽”是“垒”的本字;“壘”是“垒”的异体字。厽,篆文土,土块土,土块土,土块),表示用很多土块垒成土墙。当“”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土”另造“”代替,强调用土块堆筑土墙。造字本义:动词,用土块、土砖垒筑成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厽”写成金文异体字“壘”用“畾”(“累”的本字)代替“厽”,强调累土成墙,聚沙成塔。古籍多以“垒”代替“厽”和“壘”。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垒,絫墼也。从厽,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垒,絫土筑墙。字形采用“厽、土”会义。


2铎[
duó
]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驛”的省略,表示用快马传递消息。鐸,篆文金,铜铃睪,即“驛”),表示用铜铃传令。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主持者或指挥者向众人发令的大铜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铎”,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简化成“钅”,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司馬執鐸。从金、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铎,大铃。军法规定:五个人组成一伍,五个伍组成一两,两的司马官执掌铎。字形采用“金”作边旁,采用“睪”作声旁。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四心得: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28 23:03 编辑

第十四周(5月25日-5月31日)
豹韬之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2: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31 22:38 编辑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
二查字正音:1弩[]: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努”的省略,表示竭力。弩,篆文奴,即“努”的省略弓,射箭工具),表示需要竭力拉弦的强弓。造字本义:名词,一种装有托臂的强弓,由托臂、强弓、弓弦和板机等部分组成,射箭前需要脚踏弓头,双手努力地将弦拉到托臂上的固定位置,再平托弩臂瞄准,扣动弩机射击。由于弓力强大,射程可远达五六百米乃至千米;由于托臂解决了瞄准发射时的稳定性与精确性问题,弩极大提高了射程与命中率,成为古代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弩也称作“十字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弓”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弩,弓有臂者。《周禮》四弩:夾弩,庾弩,唐弩,大弩。从弓,奴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弩,有锁弦直臂的强弓。《周礼》上提到四种弩机:夹弩,庾弩,唐弩,大弩。字形采用“弓”作边旁,采用“奴”作声旁。


2敕[chì]: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谏”的省略,表示下对上的建言或忠告。敕,金文柬,即“谏”,建言、忠告攴,持械打击),表示强制、威胁对方接受意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柬”写成“束”造字本义:动词,强制、威胁对方接受意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敕,誡也。臿地曰敕。从攴,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敕,告诫。插揪泥块也叫敕。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束”作声旁。


3疏[shū]: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足”的本字,表示行走的脚。,篆文西,包囊疋,行走的脚),表示带着包囊离家而行。,篆文异体字“爻,希,稀少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表示引导出离,以减小人口密度。篆文异体字“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即“流”的省略),表示人员行走、流动。造字本义:动词,引导人员从一个固定地点向其他地方流动,以减小现有人口密度,减轻天灾或人祸的毁灭性破坏隶书异体字“、楷书异体字“承续篆文异体字“。楷书“疏”综合篆文“”和篆文异体字“”,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疏,通也。从㐬,从疋,疋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疏,使流通。字形采用“足、疋”会义,“疋”同时也作声旁。


4戟[]:𢧢”是“”的异体字;“”是“𢧢”的异体字,“”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具刻痕,比喻纵横交错的创伤刀痕。,金文戈,单兵兵器,有钩刃的长柄战具丯,纵横交错的创伤刀痕),表示用矛、戈合体的单兵兵器直刺或横切。金文异体字“用“肉”(借代身体)代替“丯”(纵横交错的创伤刀痕),表示用戈攻击敌人身体。金文异体字“省去“丯”或“肉”,同时增加“倝”(旗帜,借代军队),强调“𢧢”是两军对阵时士兵持戈相互攻击搏杀。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倝”写成隶化后楷书“𢧢将篆文字形中的“倝”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戈”写成。楷书异体字“戟”将“倝”省略为“造字本义:动词,两军对阵时士兵持戈相互刺杀搏击“戟”的楷书派生字加“提手旁”(执握)另造“”代替,强调“紧握利器刺击”。古籍多以“戟”代替“𢧢”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𢧢,有枝兵也。从戈、倝。《周禮》:𢧢長丈六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戟,有杈枝锋头的兵器。字形采用“戈、倝”会义。《周礼》提到,戟长一丈六尺。2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森林地,与敌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对峙。我要防御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将我军部署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斩除草木,广开道路,以便于我军战斗行动。高挂旗帜,严格约束全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军情况,这就是所说的森林地作战。森林地作战的方法是:将我军使用矛戟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编组为战斗分队。森林中树木稀疏,就以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配置在前面,发现有利时就战斗,没有发现有利时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险阻地形,就必须部署为冲阵队形,以防备敌人攻击我军前后。攻防战术都安排好了,我军就可以发起迅猛的进攻,敌人既使人数众多,也会被我击败逃遁。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四心得: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31 22:55 编辑

突战第四十四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二查字正音:
1晦[hu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妇女生育。,金文日,太阳每,妇女生育),表示太阳诞生,即太阳尚未露脸的黎明之前。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日”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黎明前天地一片黑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日”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每”写成古籍常假借“晦”(黎明前天昏地暗)代替“𣎚”*(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没有月光的暗夜)。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晦,月盡也。从日,每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晦,月形从弦月到完全隐形。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每”作声旁。

2
寇[kòu]寇,金文(宀,房屋、民宅)(万,是“方”的简写,边塞、边境)(攴,持械攻击),表示边匪武力袭击民宅。有的金文误将“方”写成“元”。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域外暴徒袭击边民,武力劫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寇,暴也。从攴,从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寇,暴徒。字形采用“攴、完”会义。
3鼙[]:寇,金文宀,房屋、民宅万,是“方”的简写,边塞、边境攴,持械攻击),表示边匪武力袭击民宅。有的金文误将“方”写成“元”。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域外暴徒袭击边民,武力劫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寇,暴也。从攴,从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寇,暴徒。字形采用“攴、完”会义。


三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敌人大军蜂涌而来,迫近我城下。我军士卒大为恐惧,民众被拘禁成为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进行防守能够稳固,进行战斗能够取胜,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象这类敌军,叫做突袭性的敌军。它的牛马必定缺乏饲料,它的士卒必定没有粮食,所以凶猛地向我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我驻扎在远方的其他部队,挑选精锐的士兵,迅速袭击敌人的后方,详细计算并确定会攻的时间,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时与我会合,全军迅速猛烈地同敌战斗。这样,敌人虽然众多,敌将也可被我俘虏。”
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发动进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驻止以掠夺我牛马财物,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到达,而使一部兵力进逼我城下,以致我全军恐惧,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张扬起来,并另派一支部队为伏兵。令我营垒上的部队多集中强弩,每百步设置一个可供部队出击的暗门,门前安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在营垒外面,勇锐士卒隐蔽埋伏起来。如果敌人来到,先派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旋即佯装不敌退走,并令我守军在城上竖立旗帜,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准备。敌人认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进逼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突人敌军阵内,或攻击敌人阵外。同时再令我全军迅猛出击,勇猛战斗,既攻击敌人正面,又攻击敌人后方,使敌人勇敢的无法格斗,弱的来不及逃跑。这种战法称为突战。敌人虽然众多,其将领也必定由于战败而逃走。”
武王说:“好啊!”
四心得: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严阵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23: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5-31 23:03 编辑

敌强第四十五

一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间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武王曰:“善哉!”
二查字正音:1寡[guǎ]“寡”是“𡪍”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眔”的繁体,即“鳏”的本字,表示男子失去妻子而自哀流泪。𡪍,金文宀,房屋是“眔”的繁体,即“鳏”的本字,男子失去妻子而自哀流泪),表示男子失去妻子,独居空房;其中“頁”表示人头,两点表示泪滴。简体金文省去表示泪滴的两点,将繁体的“眔”简化成“頁”。篆文“寡”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泪滴的两点和“人”所构成的“流泪的人”,写成“分”,以致于误将金文字形中繁体的“眔”(即“鳏”的本字),写成“頁 + 分”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失去配偶,独守空房,自哀自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𡪍承续繁体金文字形,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繁体的“眔”写成。古籍多以“寡”代替“𡪍”。古籍常“鳏寡孤独”并称,表示社会关系脆弱、没有依靠的弱势群体:“鳏”表示男子失去妻子而自悲自哀;“寡”表示失去配偶而独守空房;“孤”表示幼失双亲而独来独往;“独”表示疏离群体而自立自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寡,少也。从宀,从頒。頒,分賦也,故爲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寡,稀少。字形采用“宀、颁”会义。颁,表示分授田地房屋等资产,所以有“少”的意思。

2疾[
jí]:1.病。如:积劳成疾。 2.痛苦。如:疾苦。 3.弊病;缺点。 4.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 5.……
查看全文


三译文: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突击部队正面接触,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敌人又利用夜暗掩护前来攻击,或攻我左翼,或攻我右翼,使我全军震恐。我想进攻能够取胜,防御能够稳固,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这样的敌人叫做震寇。对付这样的敌人,我军利于出战,而不适宜防守。应该挑选材士强弩,以战车、骑兵为左右两翼,迅猛地攻击敌人正面,急速地攻击敌人侧后。既攻击敌人阵外,又攻击敌人阵内。这样,敌人士兵必然混乱,敌人将帅必然惊恐骇惧而被打败。”
武王问:“敌人如果在远处阻截我的前方,急速地攻击我的后主,遮断我精锐的部队,阻我应援的材士,使我前后方失去联系,以致全军扰乱,散乱逃走,士卒没有斗志,将官无心固守,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高明啊!君王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审号令,出动我勇猛精锐的士兵,使每个人手持火炬,两人同击一鼓,必须探知敌人的准确位置,然后发起攻击,或攻击敌人的外部,或冲击敌人的内部。攻击时,部队都佩带暗号,便于互相识别,并扑灭火炬,停止击鼓,之后内外互相策应,各部按预先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迅猛出击,英勇奋战,敌人必然失败灭亡。”
武王说:“好啊!”

四心得:各部按预先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迅猛出击,英勇奋战,敌人必然失败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7-11 06:26 , Processed in 1.127765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