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gzjie

简洁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3: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zjie 发表于 2020-10-31 22:56
第21周 中庸读后感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就是折中适宜,即不过也不要不及;庸,用也 ...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8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zjie 发表于 2020-11-7 23:02
第22周  普通精读《表记第32》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收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周  普通精读缁衣第33
原文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3: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11-14 23:26 编辑

第23周  缁衣
翻译

孔子说:“做君王的让臣下容易侍奉,做臣下的让君王容易了解,这样就不必多用刑罚了。”
孔子说:“如果喜爱贤人就如同《缁衣》所描写的一样,厌恶坏人就如同《巷伯》所描写的一样,爵位就不会滥授,而人们也会形成敬谨的风气,不必动用刑罚而人们都会服从。”《诗经》上说:“效法文王为榜样,天下国家都信服。”
孔子说:“民众,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义来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用刑罚来统管他们,那么民众就只会有逃避刑狱、免于责罚之心。所以统领民众的人,对待民众如同爱护自己的儿子,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如果秉持诚信来团结民众,那么人们就不会背叛他;如果以恭敬的态度来面对民众,那么人们就会有顺服之心。《甫刑》说:‘三苗之民不听从政令的管理,于是就制定刑罚来统治,制定了五种酷虐的刑罚,称之为法。’因此造成了三苗之民品德恶劣,到后世终于就灭绝了。”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君上爱好的物事,臣下必然有人会更加爱好。所以君上的喜好与憎恶,不可以不谨慎,这是人们的标杆和榜样。”
孔子说:“禹即位三年,百姓就都依仁道行事了,难道是所有的人本性都能有仁道吗?《诗经》说中:‘显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瞻望着他。’《甫刑》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兆亿民从仰赖他。’《大雅》说:‘成王的诚信,是臣民的表率。’”

孔子说:“君上喜好仁道,那么臣下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行仁道。所以领导民众的人应该彰明心志,导正教化、尊重仁道,爱民如子,人们就会尽力地去行仁道,以使君上欢喜愉悦。《诗经》上说:‘德行宏大而端正,四方之国就会来归顺。’”
孔子说:“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丝那么细,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绶带那么粗;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绶带那么粗,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拉棺材的绳子那么粗。所以在上位者不能提倡那么虚浮不实的话:可以说而不可以做的话,君子就不说;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事,君子就不做;那么民众言就不会高于行,行也就不会高于言。《诗经》上说:‘你的姿容举止要善美谨慎,不要使礼仪有过失。’”
孔子说:“君子以言语引导人们向善,而以行动制止人们作恶,所以说话时必定考虑最终的结果,行动时必定核查可能的弊端,那么人们就会谨言慎行。《诗经》说:‘你说出这种话语要谨慎,你显示仪态要端庄。’《大雅》说:‘堂堂皇皇,美好的文王啊!多么光明,多么敬慎!’”
孔子说:“领导民众的人,衣服要有模有样不能差,言行举止要从容有规矩,以身作则来规范民众,那么人们的道德就能够齐一。《诗经》上说:‘那京都的人士,狐皮裘衣黄黄。他们的容止规矩合度,说话有条有理有文采。行行走走回周都,他们是万民仰望效仿的榜样。’”
孔子说:“做人君的使臣一望即可知其思想,做臣子的诚恳坦然,行为可以表明心态,那么人君就不会怀疑他的臣子,而臣子也不会对人君感到困惑。《尹诰》说:‘伊尹自己与汤,都有专一不变的道德。’《诗经》上说:‘完美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举止没有一点儿差错。’”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要表彰良善、憎恨罪恶,向人们展现淳厚正派的政风,那么人们就能团结齐一。《诗经》上说:‘安详恭谨地恪守你的职位,喜好这种正直的人。’”
孔子说:“君上多疑而好恶不明,民众就困惑而不无所适从;臣下心意难以知晓,君上就会非常辛劳。所以统治民众的人,要表彰良善以昭示人们良好的风俗,要惩戒罪恶以防止人们放纵奢侈,那么人们就不会困惑了。臣下遵行应做的事,不尚空谈,不强求君上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不烦扰君上去纠缠那些搞不清的事,那么君上就不会太辛劳了。《诗经》上说:‘上帝假如乖戾邪僻,下民因此遭受困顿。’《小雅》说:‘他不是在恭行职责,他是让君王遭受苦劳。’”

孔子说:“政令不能施行,教化不能成功,这是由于封爵、授禄不当而不足以劝勉臣民守法向善,刑法惩罚失据而不足以使人们感到耻辱。所以身居上位的人不可以滥用刑罚而又轻率地封爵、授禄。《康诰》:‘要敬谨明察你所执行的刑罚。’《甫刑》说:‘施加刑罚要有道理作为依据。’”
孔子说:“大臣与国君不相亲,百姓生活不安宁,这是因为大臣不忠于国君,国君不敬重大臣,而享受富贵却已过度。大臣不治理国政,近臣就会朋比为奸。所以国君不可以不敬重大臣,大臣是民众的表率;国君不可以不慎择近臣,近臣是民众的引导者。国君勿与小臣谋议大臣之事,勿与远臣谈论近臣之事,勿与内臣商讨外臣之事,那样大臣就不会对国君有抱怨,近臣就不会遭非议,远臣就不会被障蔽了。祭公在遗嘱中说:‘不要因为小图谋而败坏了大作为,不要因为宠妾而诋毁端庄的后妃,不要因为宠臣而诋毁端庄正派之士。’”
孔子说:“身居上位不亲近有德的贤人,而信任鄙贱无德的小人,人们会因而失去了他们所应亲近的准则,政教会因此变得烦乱。《诗经》说:‘那君王起初访求我的时候,急急地好像唯恐得不到我。既已得到我就傲慢待我,也不肯真正重用我。’《君陈》说:‘在尚未见到圣人之时,就好像自己不能见到圣人一般;等已经见到了圣人,又不能听圣人、用圣人。’”
孔子说:“小人被水淹死,君子被口淹死,在上位者被民众淹死,这都是因为他们亵慢不慎而造成的。小人与水接近容易被水淹死,因为水德柔弱易于轻慢狎玩而难于真正亲和,因此小人容易被水淹死。君子说话多空话而烦腻,过头话容易说而难反悔,因此君子容易被口淹死。在上位者面对百姓,百姓不通人情而有鄙诈之心,可以敬慎面对而不可怠慢,稍不当心即反叛离析,因此在上位者容易被人淹死。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谨慎。《太甲》:‘勿逾越天命以自取覆灭。’‘如同虞人的弩机张开后,还要看清箭端至目标瞄准了再发射。’《说命》说:‘嘴巴说话不慎会招来羞辱,甲胄配置不慎会引发战争,朝祭的服装收藏衣箱于己不利,要运用干戈兴兵还是先自我省察。’《太甲》说:‘上天作孽兴灾,还能躲避;自己作孽惹祸,却是无可遁逃。’《尹诰》说:‘伊尹我的先人曾亲见西邑夏的先君,他们国君自始至终都能以忠信相待,辅政大臣也能一直奉行忠信到最后。’”
孔子说:“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君主把民众当作自己的身体。心端正,身体就能感到舒畅;心肃穆,容止就会显得敬谨。心里喜欢,身体必能安适;君主爱好,民众必定也爱好。心在身体之内而受到保护,也因身体牵累而受到伤害;君主靠民众而生存,也因民众而灭亡。《诗经》说:‘以前我们有位先君,他的言论明白而清楚,国家因此得到安宁,都城因此得民建成,百姓因此得以安生。有谁能好好执掌国政?不自以为是,让百姓老是劳累受苦。’《君牙》说:‘夏季天气暑热又多雨,老百姓抱怨老天;冬季天气又大冷,老百姓也抱怨老天。’”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自身不行正道,说话不讲信用,那么道义就不能专一,行为就会没有准则。”
孔子说:“说话有事实依据而行为遵循法规,所以人活着不能夺去他的志向,人死了也不能夺去他的名声。因此君子闻见要广博,确定原则实行并恪守它;君子交际要广泛,择友少精学习而亲近他;知识精细而深思熟虑,规划重点而加以实行。《君陈》说:‘颁发的政令都来自你们众臣的谋虑,众人赞同再实行。’《诗经》上说:‘善人君子,他的威仪始终如一。’”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喜欢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小人会痛恨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所以君子结交朋友有一定的原则,他厌恶别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因此远近之人都信任他,接近他的人不会感到迷惑,远离他的人也不会怀疑他。《诗经》上说:‘君子的理想配偶。’”
孔子说:“轻易地与贫贱者绝交,而难以与富贵者绝交,就是喜好贤人的志意不坚定,而厌弃恶人的态度不明确。虽然有人说他是‘不为利’,我也决不相信。《诗经》上说:‘朋友交往要辅佐,辅助佐理靠礼义。’”
孔子说:“私下送礼不符合公德的,君子不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诗经》上说:‘喜爱我的人,为我指示坦荡大道。’”
孔子说:“如果有车子,必定能看到车上供人凭靠的车轼;如果有衣服,必定能看到它用来遮蔽身体;如果有人在说话,必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在做事,必定能看到他做出的成果。《葛覃》说:‘这衣服穿着从不感到厌倦。’”
孔子说:“说了之后跟着就去做,那么所说的话就不能掩饰;做了之后跟着就来说,那么所作的事就不能掩饰。所以君子总是少说话而去做,以实际行动成就他的诚信,这样人们就不能夸大自己的美好而小屁孩太后娘娘的丑恶。《诗经》上说:‘洁白的玉珪上有斑点,还可以打磨清除。说出的话有了污点,那就无法挽回。’《小雅》说:‘实在是君子呀!果真有大作为。’《君奭》说:‘从前上帝反复观察文王的德行,才将统一天下的天命降于他的身上。’”
孔子说:“南方人有俗话说:‘人如果情性无常,就不可以为他卜卦、占筮。’这是古代留下来的话吧?龟卜、占筮尚且不能知道这种人的吉凶,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上说:‘我们的灵龟已经厌烦了,不会告诉我们吉凶之道了。’《说命》说:‘爵位不能授予那道德恶劣的人,否则人们将误以为他们是正道而仿效。过繁地祭祀,是对神明不敬。事情过于纷繁就会烦乱,祭祀神鬼也难以得福。’《易》上说:‘不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占问,妇人吉,男子凶。’”
查字

孚——造字本义:动词,通过武力俘获其他部落的男丁。
式——造字本义:工具、武器的使用套路。
周——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划界而种的围墙。
摄——造字本义:动词,以极高权威与优势,对顺服的对方轻声细语地发号施令。
奭——为周召公之名。《君奭》为周公劝勉召公之言。
缁——造字本义:动词,浸染、浸黑丝品。
渎——造字本义:名词,住宅区的排污水沟
梏——造字本义名词,拷手的刑械,木手拷。
瘅——1.劳累造成的病。2.憎恨。
逭——从辵从官,逃避的意思。
玷——造字本义:动词,让美玉沾染污点,使玉器不纯洁。
奭——1.盛大。2.消散的样子。3.恼怒。
靖:造字本义:形容词,静心静虑,生活安宁。

心得:谨记以下句子
1.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也。——切记切记,这是我的软肋,持久的课题。
2.天做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逭。
3.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心和身体的关系,好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23: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11-21 23:56 编辑

第24周  泛读《奔丧第34》、《间传第37》、《三年问第38》《深衣第39》;
普通精读《问丧35》、《服问第36》

1.泛读《奔丧第34》

抄写原文、正音

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竟(通境),哭尽哀而止。哭辟[bì]市朝,望其国竟哭。
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绖于序东,绞带,反位,拜宾,成踊,送宾,反位。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皆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阖[he]门,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
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奔丧者自齐衰以下,入门左,中庭北面,哭尽哀,免、麻于序东,即位袒,与主人哭,成踊。于又哭、三哭,皆免[wen]、袒。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丈夫、妇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无变也。
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wen]、绖于序东。拜宾、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
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东髽[zhua],即位,与主人拾[jie]踊。
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括发,东即主人位,绖、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余免以终事。他如奔父之礼。
齐衰以下不及殡,先之墓,西面哭尽哀,免、麻于东方,即位,与主人哭,成踊,袭。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宾有后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免、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又哭,免、袒,成踊。于三哭,犹免、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乃为位,括发、袒,成踊,袭、绖、绞带,即位,拜宾,反位,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反位。若有宾后至者,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拜宾、送宾如初。
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绖,拜宾,成踊,送宾,反位,又哭尽哀,遂除。于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哭,不踊。自齐衰以下,所以异者免、麻。
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绖,即位,袒,成踊,袭,拜宾,反位,哭,成踊,送宾,反位。相者告就次。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哭止,相者告事毕。成服,拜宾。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所识于野张帷。
凡为位不奠。
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大夫哭诸侯,不敢拜宾;诸臣在他国,为位而哭,不敢拜宾;与诸侯为兄弟,亦为位而哭。
凡为位者壹袒。
所识者吊,先哭于家而后之墓,皆为之成踊,从主人北面而踊。
凡丧:父在,父为主;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亲同,长者主之;不同,亲者主之。
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
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
凡奔丧,有大夫至,袒,拜之,成踊而后袭;于士,袭而后拜之。

2.普通精读《问丧第35》抄写原文、正音、翻译见手写纸质版

3.泛读《服问第36》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
翻译:《大传》中有关“从服”的内容:“有本应跟着服轻服而变为服重服的”,如国君的庶子为其母服丧,其母为妾,由于父尊,庶子不能穿丧服,只能头戴练冠、穿绛色麻衣,但庶子之妻却仍要为婆婆服齐衰期年;“有本应跟着服重服而变为服轻服的”,如妻为自己的父母服齐衰期年,而夫则跟从妻仪服缌麻三月。“有被跟从者无服而跟从者却有服的”,如国君之庶子因父尊而不能为其外祖父母服丧,但其妻却要服缌麻;“有被跟从者有丧服但自己却无服的”,如夫应从妻为岳父、岳母服缌麻也丧,但如果夫是诸侯之子,因父尊所以不为岳父、岳母服丧;再如国君的庶子为其妻之父母,本应服缌麻三月,但因父尊贵,所以就从有服变为无服了。
原文:《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翻译:《传》上说“如果母亲被父亲休出,儿子就要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如果母亲去世,儿子就要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丧。”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过丧,就不再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了。
原文: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ji]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cui]。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
翻译:三年之丧,已过周年的练祭,又遭遇到有齐衰期年之丧,去世的亲人埋葬后,此时腰上就系练祭后所换的较轻的葛带,头上则要戴为齐衰期年之亲而服的葛絰,穿着较轻的功衰。如果遭遇到的是大功之丧,丧服也是如此。如果遭遇到的是小功之丧,就不用改变丧服,仍穿练祭后应穿的丧服。
原文: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绖之。既免去绖,每可以绖必绖,既绖则去之。小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绖思緦、小功之绖,因其初葛带。緦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以有本为税[tui]。
翻译:本身有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已变麻絰为葛絰,这时又遇上大功以上之丧,就要把葛絰再变为麻絰。如果是过了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那么在需要为小功之丧戴絻时,就要加戴小功的首絰,小功之丧殓殡后不需要戴絻了,就可以把首絰去掉。对于小功以下之丧,凡是需要戴絰时就戴絰,戴絰之事完毕后就去掉它。如果在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不变已戴上的练冠,如果需要为小功或缌麻之丧戴絻,那就要加戴小功、缌麻的首絰,而腰间仍系三年之丧小祥祭后的葛带。如果本身有小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又遇上缌麻之丧,就不能把小功之丧的葛絰改为缌麻之丧的麻絰;如果本身有大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遇上小功之丧,也不能把大功之丧的葛絰改为小功之丧的麻絰,只有大功以上之丧才可以改变之前丧事的葛絰。
原文:殇长、中,变三年之葛,终殇之月筭(同算),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tui]。下殇则否。
翻译:原本有三年之丧,既虞、卒哭祭后已改系葛絰,这时又遇上了大功长殇、中殇之丧,就要再换回麻絰,等到殇服五朋丧期结束后,再换成前一丧事的葛带。这不是因为殇服的麻絰就比前丧的葛絰重,而是因为殇服的礼仪简略,卒哭祭后不用改换麻絰为葛絰。如果原本有三年之丧,改系葛絰后又遇下殇之丧,就服缌麻,不用改系麻絰了。
原文: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世子不为天子服。
翻译:诸侯国君要为天子服丧三年,国君的夫人就如外宗为国君服丧那样为天子服齐衰期年,国君的嫡长子不用为天子服丧。
原文: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適妇。
翻译:由国君主持丧礼的有:国君夫人、嫡长子、嫡长子之妻。
原文:大夫之適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翻译:
大夫的嫡长子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和士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一样。
原文: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骖[can]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
翻译:国君的母亲如果不是正室而是妾,那么群臣就不为她服丧,只有国君的近臣如守门人及宦者、车夫及陪乘人跟从国君为之服丧,国君穿什么丧服,这些人就跟着穿什么丧服。
原文:公为卿大夫锡衰[cui]以居,出亦如之,当事则弁[bian]绖。大夫相为亦然。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
翻译:国君为去世的卿大夫服丧,居处时穿锡衰,出了宫门也穿锡衰,当前往卿大夫家吊丧时就要在皮弁加上麻絰。大夫间互相服丧,也是这样。为大夫之妻服丧,前去吊丧时穿锡衰,出门就不用穿了。
原文:凡见人无免绖,虽朝于君无免绖,唯公门有税(tuo)齐衰。
翻译:凡在居丧期间出外见人,不能去掉首絰,即使是去朝见国君也不去掉首絰,只有进入公门时才脱掉齐衰丧服。
原文:《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
翻译:《传》说:“君子不剥夺人们服丧的权利,也不自己剥夺自己服丧的礼节。”《传》又说:“虽然罪行有很多,但刑罚只有五种;服丧的关系有很多,但丧服只有五等。关系亲就上附重服关系疏就下附轻服,各自按照其等排列。”


4.泛读《间传第37》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斩衰[cui]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cui]貌若苴,齐衰貌若枲[xi],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yi],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
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緦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同暮)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醢[hai]、酱;小功、緦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醢、酱;中月而禫,禫[dan]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shan]枕块,不说(通脱)绖、带;齐衰之丧,屋垩[e]室,芐[xia]翦(同剪)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xia]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緦”。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縓[quan]缘,要绖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禫,禫而纤,无所不佩。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緦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5.泛读《三年问第38》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shan]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哉!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zhi zhu]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zhou]噍[jiu]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然则何以至期[ji]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緦、小功以为杀[shai],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6.泛读《深衣第39》
抄写原文、正音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ge]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ya]髀[bi],上毋厌肋,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同圆)以应规,曲袷[jie]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zi]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同太)父母,衣纯[zhun]以缋[hui]。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mei]、缘、纯边,广各寸半。

查字
奔——造字本义:动词,战败之际,众人一齐逃跑。
奠——葬以前都叫做奠,即为死者献上饮食祭品。
羸——造字本义:形容词,羊只因老幼瘦弱而毫无抵抗力。
遽——造字本义:动词,虎豹猛兽急速猎杀扑食野猪等动物。
骖乘——陪乘人员。
禫——古代除去丧服的祭礼。
杀——减降。
曲袷——指深衣的方形的衣领。
五法——谓规、矩、绳、权、衡也。
心得:
奔丧第34:身居异国奔丧根据亲疏、远近,还有这么多礼仪。
问丧第35: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纪念原来是把死者的精气迎回家中。
服问第36:丧礼服制变易多端,包括有服轻重、有无之制,有服遭丧。
间传第37:与去世亲人的亲疏关系不同,在容貌、哭声、言语、饮食、居处、丧服各有不同规定。
三年问第38:从另一面说明与去世亲人的亲疏关系不同,居丧时间不同的规定原因。
深衣服第39:深衣是怎么制的,有些什么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23: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丧35》查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9: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周泛读《投壶》,普通精读《儒行》

原文抄写、查字正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22: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行》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居住在鲁国,穿的是襟袖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殷人的章甫之冠。我听人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入乡随俗,我可不知道懦服是什么样子的。”
哀公又问道:“敢问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答道:“仓促地数说不能说完这些事,全部细细地数说又要花费很长时间,就是仆人换班伺候,也还是不能说完。”
哀公命人设席,孔子陪侍,说:“儒者有如筵席上的宝玉,等待诸侯的聘用;早早晚晚努力学习,等待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别人的取用。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的衣帽穿戴随众如常人,行为动作谨慎;在大事上的拒绝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傲慢,在小事上的谦让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虚伪;办大事时小心翼翼似乎是畏惧的样子,办小事时审慎恭谨似乎是愧疚的样子;他们难于争进而易于退让,柔弱谦卑的样子似乎是无能之人。懦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儒者平时居处庄重严肃,坐下站起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先考虑诚信,做事一定公正持中;行于道路,不为了利己而与人争抢平易之地,躲避险阻;日常居止,不为了自己的舒适,冬天和人争抢温暖处,夏天和人争抢阴凉处;爱惜生命而等待时机,修养身体以备有所作为。儒者预防患害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祈望富有土地,而将树立道义视为自己的土地;不祈望多多积聚财富,而以多学文章技艺作为自己的财富;儒者很难得到,得到后却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但若与信义不合却又难以长期畜养。若非明君之时就不出现,这不是很难得到吗!如若君王不合道义,儒者就不会合作,这不是很难畜养吗!儒者都是先劳作而后受禄,这不是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的吗!儒者亲近人的情形就像上面所说的。
“对于儒者,把金钱财物送给他,用玩乐的嗜好去沉溺他,面对利益诱惑他也不会遗弃道义;以人多势众来威胁他,用兵器武力来恐吓他,面对死亡他也不会改变操守;和猛兽凶禽搏斗,他不估量顾惜自己的勇敢;牵引重鼎,他不估量顾惜自己的力量;过去已经错过的事不后悔,将来还未到来的事也不预备;说过的错话就不会再说,流传的言语不会穷追;容貌举止可敬畏不失威严,直率说话,不预谋策划好才开口。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可以亲近但不可以劫持,可以接近但不可以强迫,可以杀但不可以侮辱。儒者的居所不奢侈邪僻,饮食不丰厚隆盛,儒者的过错可以委婉地辨明但不可以当面指责。儒者的刚毅就是这样的。
“儒者把忠信当做甲胄,把礼义当做盾牌;头戴着仁出行,怀抱着义居外处;虽然遇到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志意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只有一亩见方的宅院,夯土筑成墙垣;用荆柴做成门,院墙上掏个圭形小门,用蓬草编成门户,墙壁上凿出瓮口一样的圆孔做窗牖;全家有一套见客的衣服出门才换上,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提出建议得到君上的回答和作用,竭尽心力决不敢对君上有怀疑和贰心;提出建议得不到君上的回答和作用,静默不语而不敢谄媚求进。儒者做官入仕就是这样的。
“儒者虽与今人一起生活,却和古人的意趣相合;他们在今世的行为,将成为后世的楷模;恰巧生不逢时,上不为君王伸以援手,下没有众人助以推手。谗毁谄媚的人结党构陷他,但也只能危害他的身体,却改变不了他的志向;即使处境危险,行事举动还要施展自己的抱负,还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儒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就是这样的。
“儒者虽博学但不中止学习,踏实地实行而不知疲倦;虽身居幽隐之处也不邪僻放纵,通达于上受器重而不会困顿穷迫。遵循礼仪以和为贵,讲究忠信之美德,以和美柔软之方法,仰慕贤人又能包容众人,放弃了自己的方形而如合瓦般与众融为圆形。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儒者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讳自己的亲属,对外也不回避自己的仇家,根据计算考核的功效和累积的劳绩加以评估衡量,推举贤才,引荐任用,不期望得到对方的回报,只希望国君能如愿得志。只要能为国家谋利,不求富贵。儒者推举贤人、引用能人就是这样的。
“儒者之间,听到了有益的话就相互告知,见到了有益的事就相互传示;有爵位利益先让给朋友,有祸患灾难愿牺牲献身;朋友不被任用,就长久地等着他共同晋升,朋友在他国不能为仕,就设法把他招来一起任官。儒者任用举荐朋友就是这样的。
“儒者常‘洗澡’,以道德沐浴身心,陈述自己的建议而伏听君命,安静地恪守正道,如果国君对自己的建言不理解,就稍加启发,并不急于实施推行;不在地位低的人面前炫耀,以显示自己的高大,不把自己原本小小的作用和成绩加以夸大吹嘘;治世虽然与群贤能相处并不自我轻视,乱世虽然无道也不废弃自己的气节志意;观点相同也不能不顾义理而相互阿谀结党,观点不同也不能不顾是非一概非议反对。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中有的上不臣于天子,下不事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大,刚强坚毅而善与人交,博学而知敬服先代贤人;喜好学习文章,锻炼磨砺出刚正的品格;即使有国君将国土分封给他,他也视为锱铢小事并不看重,不称臣也不做官。儒者对自己的行为规范就是这样的。
“儒者的朋友,有的志意相合,为学之法也相同;有的经营道艺,艺术之路也一样;能与朋友在一起共事就感到欢乐,交往时都谦逊地争为卑微,不怕居于底下;即使久不相见,听到了不利于对方的流言蜚语也不会相信。所作所为都本于方正,所立所言者根据道义,理念行为都相同就进而深交,理念行为不同就退而疏远。儒者的交友就是这样的。
“温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大度,是仁的动作。谦逊接物,是仁的能力。礼节仪态,是仁的外貌。言语谈吐,是仁的文采。歌舞喜乐,是仁的和悦。分财济贫,是仁的施恩。儒者都具备了这些美德,尚不敢说自己已合乎‘仁’的标准。儒者对物的尊敬、对人的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因贫贱困迫而失志,不因富贵欢喜而失节,不受国君的侮辱,不受上级的束缚,不受官员的刁难,所以才称之为‘儒’。现在很多人称作‘儒’,却虚妄不实,所以‘儒’才被当作一个耻辱的名称。”
孔子回到鲁国,鲁哀公接待他住进公馆,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自己的言语更加讲信用,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义,并说,“直到我离世,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查字:
○□——圆者击鼙,方者击鼓。
——造字本义:名词,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
堵——古代以版筑法筑墙,版长一丈,宽二尺,五版为一堵,即长、宽各一丈。
筚——篱笆;用荆条、树枝、竹子等编成的遮拦物。
圭窬——上尖下方的圭形小门。
谄——造字本义:动词,恶语诅咒,毁谤陷害。
诎——造字本义:拟声词,拟类似“去”的不屑叹气声。

心得:
《投壶》:古人娱乐也这么有礼,有意思,还有音乐击鼓,好有放松疗愈的作用。
《儒行》:里面对儒的描述,现在已经离得太远了,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倒退,重拾华夏文化,补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周  重点精读《大学第四十二》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努力广博地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去除旧污点、变换新面貌,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后才有确定的志向,确定了志向后才能心态宁静,心态宁静后才能情性安和,情性安和后才能思虑详审,思虑详审后才能处事得宜、至于美善。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有结,能知道事物的本与末,始与终,就接近于明白事物发展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有想要彰显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到天下的,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好自己的家庭;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探究事物的道理。事物的道理得到探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做到自身的修养,修养自身而后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管好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做到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从天子至庶人,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修身这个根本没做好,要治理好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被忽略,应该忽略的却被重视,没有这样的事理!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至为高上的智慧。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e],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an]然,揜(通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犹如厌恶恶臭,犹如喜好美色,这就叫做获得自我的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诗》云:“瞻彼淇澳[yu],菉[lü]竹猗[yi]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an]兮,赫兮喧[xua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u]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ao]》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翻译:《诗经》上说:“看那淇水湾湾,绿绿竹林郁郁葱葱。有位文雅的君子,好像是经过修治切磋的象牙,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庄严而威武,显赫而有威仪。这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好像是经过切磋的象牙”,是说君子研究学问;“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是说君子自身的修养。“庄严而威武”,是说君子的神态严峻而笃实;“显赫而有威仪”,是说君子外表显耀仪容威严。“这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是说君子的盛道至善至美,人民永不能忘。《诗经》上又说:“呜呼!先王的美德永永远远不能忘!”君子尊重贤人,亲爱亲人,小人则享受快乐,收获利益,因此先王离世后没人能忘怀。《康诰》上说:“文王能彰显光明的德行。”《太甲》上说:“要念念不忘上天赋予你的显明的使命。”《尧典》上说:“帝尧能够彰明崇高的道德。”都是说要彰显自己的德行。商汤的盘铭说:“如果有一日能自我更新,就能日日都自我更新,每日都自我更新。”《康诰》上说:“日日自新做新民。”《诗经》上说:“周虽是旧国,但已领受了新天命、有了新国运。”所以,君子改革更新无不竭尽全力。《诗经》上说:“国都辖地方圆千里,都是人民居住之地。”《诗经》上又说:“緜緜蛮蛮的小小黄鸟,停在弯弯山丘的一角。”孔子说:“该停止的时候,知道应该停止在哪里,怎么可以人还不如鸟呢?”《诗经》上说:“庄严肃穆的文王啊,知道恭敬光明的地方。”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的境界;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的境界;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的境界;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的境界;与国人交往,要做到诚信的境界。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一定是要不再有诉讼才好!”让想隐瞒实情的人不能编谎狡辩申说,使民心大大地敬畏服从。这就是叫知道事物的根本。

原文: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en 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翻译: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i]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通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翻译: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通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e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zhe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所谓治理好国家要先管好自己的家,是说自己的家人如果不能教导好,却能教导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教化国家;在家中的行孝,可用于侍奉君主;在家中的行悌,可用于侍奉尊长;在家中的行慈爱,可用于对待百姓。《康诰》上说:“爱护民众如同爱护婴儿。”只要诚心地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合乎要求,但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谁先学会了养育子女然后才出嫁的!一个人君的家庭讲仁爱,整个国家就都讲仁爱;人君的家庭讲礼让,整个国家就都讲礼让;人君一个人贪狠暴戾,一个国家就混乱动荡。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说的,一句话可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仁爱;桀、纣用残暴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残暴。国君的政令如果和自己的喜好正相反,那民从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要自己做善事,才能要求别人做善事;自己不做坏事,才能要求别人不做坏事。如果自己没有忠恕之心、没有做善行,而要晓谕别人有忠恕之心、做善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所以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花盛开美艳艳,枝叶繁密而茂盛。这个女子嫁人了,全家欢喜和乐融融。”全家欢喜和乐融融,然后才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才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他的仪态仪容无差错,正是四方诸国的领袖和榜样。”自己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哥哥、作为弟弟,都足以被人效法,而后人们就会效法他。这就叫做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翻译:所谓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国家:国君尊敬老人,国人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国君尊重长者,国人就会兴起敬顺长者之风;国君抚恤孤弱之人,国人也就不会背离抛弃他们,因此,君子要推行“絜矩之道”。厌恶自己的上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的下级;厌恶自己的下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的上级;厌恶前面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后面的人;厌恶后面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前面的人;厌恶右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左边的人;厌恶自己左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上说:“快快乐乐的君子啊,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欢的就喜欢,百姓所厌恶的就厌恶,这样的君王就是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那巍峨的南山,山崖高大险峻。显赫的师尹啊,万民都在瞻仰他。”统治国家的君王不可不谨慎,如若邪僻将被天下共诛讨。《诗经》上说:“殷商还没丧失民心时,德行还能与上帝相配。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永保天命真是不容易。”说的就是,得民从就能得国家,失民众就会失国家。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翻译: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地修养德行。有了好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有国家的支出使用。德行是本,财富是末。如果轻本重末,就会争夺百姓的财与利。所以国君聚敛财富,民心就会离散;国君分散财富,民心就会聚合。所以如果国君拂逆民心、讲出违背情理的话,那么民心就会违抗国君、讲出违背情理的话报复;如果国君拂逆民心、聚敛财货不走正道,那么民心叛离、也会使财货不正常地散出。《康诰》上说:“天命不可能永远不变!”这是说行善就能得到,不行善就会失去。《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善良当做宝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对仁道的亲爱当作宝贝。”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i]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ai](同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翻译:《秦誓》上说:“若有一位臣子,诚诚恳恳,没有其他的技能,但心胸宽广,能够容下他人。别人有技能,他就像自己拥有一样;别人有俊才美德,他会喜欢人家。不仅是口头上称赞,而是真心地包容与喜欢。这就能保护我的后世子孙与百姓,真正有利于国家!相反,也有一种人,别人有技能,他就嫉妒厌烦;别人有俊才美德,他就加以阻挠贬抑,不让国君知道人家,就是不能容纳人家,这样我的后世子孙与百姓就得不到保护,国家就会危险!”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将这种嫉妒贤良的人驱逐他们、流放他们,把他们扔到四夷的荒野去,不让他们居住在中国。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能爱护贤良之臣,才能痛恨不善的恶人。看见了贤良之人而不能举荐,举荐后面不能在自己之前得到任用,这就是怠慢;看见了不善的恶人而不能黜退,黜退后又不能将他们驱逐流放到远方,这就是过错。喜好众人所厌烦的恶人,厌恶众人所喜欢的好人,这就叫拂逆人的善良的本性,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有治国的大道,必须行忠信才能得到,如果自身骄纵就会失去。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sheng],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生产财富有道可循。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经营要快捷,消费耗用要缓慢,那么财富就会经常充裕富贵。仁德之君将财富分散以赢得名声;而不仁之君则不惜败坏自身而发财。没有君上爱好仁德而臣下却不讲义气的,没有讲究义气却办不起事情的,也不会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做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拥有车马的初为大夫的人家,就不考虑算计家里养鸡喂猪获利;可以伐冰存储于祭祀的卿大夫之家,就不畜养牛羊;有百乘兵车的有采邑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豢养聚敛财富的臣下。如果是豢养着一帮聚敛财富的臣下,还不如养一帮强盗呢。”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作为一国之长、国家领袖却想着如何聚敛财富,一定出自小人的引诱。国君是要让国家好,而由小人来治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灾害并至的地步。这样,即使有好人强人来帮助也没办法求助啦!这也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

查字

格——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械攻击。
厌然——躲避隐藏的样子。
猗猗——美盛的样子。
僩——壮勇、威武的样子。
恂栗——恐惧战慄。
忿懥——发怒的样子。
休休——形容君子喜乐正道,心怀宽容,气魄弘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2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然后提出了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最根本的一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努力广博地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去除旧污点、变换新面貌,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后才有确定的志向,确定了志向后才能心态宁静,心态宁静后才能情性安和,情性安和后才能思虑详审,思虑详审后才能处事得宜、至于美善。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有结,能知道事物的本与末,始与终,就接近于明白事物发展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有想要彰显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到天下的,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好自己的家庭;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探究事物的道理。事物的道理得到探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做到自身的修养,修养自身而后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管好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做到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至庶人,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修身这个根本没做好,要治理好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被忽略,应该忽略的却被重视,没有这样的事理!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至为高上的智慧。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lfxl.com.cn ( 渝ICP备16002156号 )

GMT+8, 2025-9-3 17:34 , Processed in 1.09901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